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极端降雪干扰后亚热带森林蒸发和蒸腾的非同步恢复

研究表明:(1)与降雪前水平相比,雪灾导致叶面积指数(LAI)下降49%,ET、T、E和Gc分别比降雪前下降35%、36%、23%和33%;(2)T在2016年恢复到降雪前的水平,但LAI、ET、E和Gc直到2018年才恢复至降雪前水平;(3)ET和E的延迟恢复减少了森林的蒸发冷却效应,促成了ET的正辐射强迫。该研究强调了植被恢复在驱动水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林下植被在蒸腾恢复中起着关重要的作用。强调了极端天气事件、植被动态和生态系统恢复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同时需要关注极端天气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长期影响。

2024-10-24

查看详情

热带雨林转变为橡胶林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C/N化学计量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种植方式下,橡胶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均可达热带雨林的150-200%,并伴随着橡胶林土壤的低pH、电导率、土壤有机碳、有效氮、有效磷、总氮、总磷及其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显著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橡胶林通过减少土壤有机碳(38%)和养分(总氮、总磷)含量而加速了土壤DOC的流失和高的可溶性有机碳/氮比率。另外,橡胶林中显著低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和MBN)表明土壤DOC到微生物生物量的转化效率较热带雨林低,即橡胶林中DOC的高淋溶性限制了微生物对DOC的有效利用。这些结果展现了合理的胶园管理措施(如优化种植密度、间作豆科植物)在减少土壤DOC淋溶流失及提升土壤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10-24

查看详情

全球变化对球囊霉素的影响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固存的启示

结果表明:CO2升高、氮磷添加、氮磷钾添加分别增加了28%、40%、30%的总GRSP,但氮添加对其无显著影响。然而,城市化及干旱使总GRSP分别降低26%和15%;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农田减少40%的总GRSP,而农田植被恢复则使GRSP增加32%。植物入侵、野火和磷添加对GRSP无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AMF活性变化较小以及相反过程的影响抵消。当在湿润条件和富含粘粒土壤类型下进行中长期研究时,GCF对GRSP的影响非常强烈,GRSP的增加还与AMF在根系上定殖、土壤粒级及SOC含量呈正相关。此外,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GCF通过改变AMF-GRSP产量直接影响了SOC固存,并间接影响了土壤团聚体对SOC的保护作用,这表明优化GRSP产量可以增强SOC的固存。

2024-10-24

查看详情

中国栎属植物一新种——浙昆栎

浙昆栎从形态上与冬青栎组其他物种明显不同,其叶片厚、叶脉深陷、叶缘波状,叶背密被暗金色毛,形似枇杷属植物。浙昆栎生长于广西西部的热带石灰岩山顶和悬崖岩缝中,目前仅发现了4个居群,根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将其保护级别评估为濒危(EN)。

2024-10-12

查看详情

豆科锦鸡儿属的DNA条形码和物种分类鉴定

在传统的形态分类中,锦鸡儿属主要依靠形态特征进行物种区分,但是由于形态变异复杂以及形态趋同等因素,使得锦鸡儿属的物种分类仍存在较大问题。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Shabir Ahmad Rather助理研究员结合多年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材料积累,对锦鸡儿属进行了几乎覆盖整个国内分布区的物种取样和多个DNA条形码片段测序,构建了迄今为止取样最全的系统发育树。

2024-10-11

查看详情

版纳植物园发表吊石苣苔属新种——沧源吊石苣苔

沧源吊石苣苔与保山吊石苣苔(Lysionotus sulphureoides)在形态上最为接近,但沧源吊石苣苔花冠长3.5-4 cm,喉部有15条紫色纵向线条,上下唇连接处各有1个紫色斑块,可通过以上特征与保山吊石苣苔明显区别。

2024-10-10

查看详情

生境管理缓解了近自然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元素限制

结果表明,减光和补水显著改变了叶片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值,减光主要影响了叶片的钾和磷,补水主要影响叶片的氮和磷。在物种水平上,遮阴与补水的交互作用对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群落水平上未观测到。适宜的减光和补水处理通过提高营养元素的含量和平衡状态,改善了植物的营养状况。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主要响应于遮阴梯度,其性状均值和变异程度采取不同的策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此外,对减光和补水的响应存在一定的物种特异性,表现出敏感类型和保守类型,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该研究表明,生境管理可以改变叶片功能性状,提高叶片营养元素的利用,缓解养分限制。

2024-10-08

查看详情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输入动态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1) 干旱后凋落物产量降低了12%;(2) 干旱后,水环境因子对凋落物产量的贡献更为明显,温度主要影响非旱季和雨季凋落物输入;(3) 由于各组分的生长和营养策略不同,恢复时间为枝条<叶片<花果<苔藓<树皮。进一步揭示了凋落物总量及各组分输入量对干旱事件的响应以及水分因子在恢复中的重要性。

2024-09-27

查看详情

绞杀榕与宿主树的关系:对热带城市绿地生态与管理的见解

绞杀榕作为一种半附生植物,以其独特的“绞杀”行为著称,它在热带城市绿地的一些树木上的定殖与建立,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丰富了热带地区城市的生态功能。然而,绞杀榕的定殖与建立往往伴随对宿主树的机械损伤以及地上、地下资源的竞争,对宿主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部分宿主树的死亡。该现象在全球热带地区的植物园及其它城市绿地中较为普遍,并可能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了解绞杀榕与宿主树之间的生态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绞杀榕的定殖和建立,绞杀榕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并可为改善热带植物园和热带城市绿地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4-09-27

查看详情

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结合模拟不同物候期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

研究显示了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结合的巨大潜力,以及提升监测和管理受气候变化胁迫生态系统的能力;并显示结合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云计算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遥感数据的处理效率。研究结果可为理解稀树草原应对环境变化的机制提供重要参考;为稀树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为未来遥感生态系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将有助于未来全球稀树草原的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策略。

2024-09-26

查看详情

冬春季的干旱事件对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树木木质部形成和径向生长的影响

与2021年相比,2020年1-3月的温度高、降水少、相对湿度低、VPD高,因此2020年1-3月的水分亏缺更为严重。2020年西南桦和西南木荷的径向生长开始时间与2021年相比分别推迟了三个月和一个月,其中西南桦的径向生长量在2020年显著下降,西南木荷的径向生长量在2020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2020-2021年两种树木的径向生长速率均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与VPD和最高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这项研究暗示西南地区的冬春季干旱对该地区树木的径向生长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生长季开始早的树种受到的影响更大。

2024-09-12

查看详情

全球和区域因素在欧亚大陆始新世至渐新世气候转折期的植被变化中起关键作用

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区域的植被组成均响应了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常绿阔叶成分比例下降和植被类型的改变。两个研究区域的植被类型均经历了从晚始新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早渐新世温带落叶阔叶林或混交中生林的转变。对叶结构特征的研究表明,欧洲中纬度地区的叶缘特征和二级脉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叶面积明显减小。本研究表明,全球和区域因素对于研究地区植被的演化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4-09-03

查看详情

版纳植物园发表植物两新种—勐腊猪屎豆和厚叶石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立足中国云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手段开展系统分类、宏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近期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分别在被子植物大科豆科和石松科的系统分类研究中,发表勐腊猪屎豆和厚叶石杉两个新种。

2024-09-02

查看详情

油莎豆和香附子块茎油脂积累差异的机制研究

利用WGCNA定位到与块茎油脂积累趋势一致的基因模块,并构建了以转录因子WRI1、MYB4、bHLH68为中心的共表达网络,推测油莎豆块茎油脂积累可能与乙烯信号相关。通过外源激素处理,我们发现乙烯利处理油莎豆叶片显著提高了油莎豆块茎的含油率。

2024-08-29

查看详情

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叶片性状网络向高模块化转变

研究发现随着演替的进行,叶片性状网络的边密度下降,模块化程度逐渐升高,反映了叶片性状从幼龄林协同、高效的连通性向老龄林的模块化转变,以实现功能和生活史策略多样性,更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促进生态位分化和物种共存。性状网络的中心性状在幼龄林表现为叶片氮含量、单位干重光合速率和叶片韧度,在中龄林和老龄林中分别为林冠开阔度和叶片干重。演替过程中,资源获取维度或光合性状维度的重要性始终占据优势,物理防御维度居中,水力性状维度重要性最低。从多维度性状适应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演替阶段树种通过调节性状的连通性,以应对不同环境压力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该项研究以性状网络的整体角度揭示了演替过程中树种的适应策略;同时,识别了森林演替过程中对叶片性状网络起调整作用的中心性状和驱动因子,能为植被恢复演替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2024-08-20

查看详情

结合临界转换指标比较附生关系网络结构特征

宿主采样数量分别达到30株和100株时,附生苔藓和附生维管植物-宿主网络结构指标逐渐趋于稳定,在稳定状态下,亚热带森林中附生关系网络的连通性和嵌套性显著高于热带雨林,而热带雨林中附生关系网络的模块性则更高。宿主大小和附生植物丰富度的变异系数在同一临界点趋于稳定,表明这两个变量可能是构建稳定的附生关系网络的基本要素。该研究强调了采样大小在评估网络结构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种结合指标动态与临界转换来判定不同采样强度下网络结构是否已达到稳定状态的新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和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4-08-20

查看详情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地区热带原始林和次生林群落和净初级生产力动态研究

现最高气温与NPPstem和直径生长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降水与直径生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树木的死亡率与最高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更新率与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强调了中国西南地区热带森林的生长、死亡、更新以及生产力对极端干旱事件的脆弱性。未来持续的气候变暖以及频发的干旱事件将会导致热带树木生长下降和死亡率增加,进而降低热带森林的碳汇能力,而这种影响对于演替早期的热带次生林更为严峻。

2024-08-20

查看详情

选择过程主宰了跨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和土壤真菌的相似性距离格局

多数土壤真菌的有效散布距离其实十分有限,甚至低于树种群落;选择基准模型压倒性地捕获了三个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群落、以及不同分类单元水平的真菌群落的相似性距离格局特征。在统一了群落构建理论框架、生态系统、空间尺度、集合群落样本量、选择变量和扩散变量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选择相关过程在构建群落中的主导性作用表现出跨森林生态系统的普适性。该研究指出:以树种和土壤真菌为代表的微生物和宏生物的群落构建机制没有本质区别。

2024-08-15

查看详情

减光补水促进森林表土迁移后植物记忆的唤醒

研究结果表明,任何减光补水组合均显著增加了不同生活型幼体的累计数量和丰富度。与补水相比,减光对植物记忆唤醒有更显著的影响。不同生活型幼体的累计数量和丰富度与减光补水间呈现出不同的抛物线或正线性响应关系。减光约退化点光照的60%和补水约参考森林含水量的80%时,累计出现的幼体数量和丰富度最高。总的来说,表土迁移后,减光补水有效启动了半湿润亚热带森林植物记忆的唤醒。同时提出以下三点恢复启示:1)表土迁移早期阶段,减光补水管理措施可以增强植物记忆的唤醒;2)当表土迁移恰逢雨季,特别是在最初几个月提供适当的遮荫,可能会对植物记忆唤醒产生更显著的影响;3)恢复策略应结合不同的减光和补水组合,以满足不同物种的需求。

2024-08-09

查看详情

坡向对喜马拉雅地区胡桃年轮宽度和导管解剖特征气候敏感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胡桃的年轮宽度和导管解剖结构特征对气候的响应因样点而存在差异,同时导管特征对气候的敏感性高于年轮宽度。DOD样点的胡桃年轮宽度和导管解剖结构特征对水分因子的敏感性均高于CHI样点,可能是由于西南坡的DOD样点具有较强的光照和蒸发散,导致其更受水分的限制。DOD样点胡桃的导管直径和理论导水率在干旱年份低于湿润年份,导管群组指数在干旱年份高于湿润年份;而CHI样点胡桃的导管直径和理论导水率在干旱年份高于湿润年份。该项研究表明,在喜马拉雅地区考虑坡向的差异对气候响应的影响,将有助于更好地评估该地区植物的气候敏感性。

2024-08-06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