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树种呈现一致的年内生长动态和气候响应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1)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的径向生长主要发生在夜间和黎明前,夜间较低的VPD条件下组织膨压得以恢复,有利于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和扩大;2)在湿润的雨季(7月),较低的VPD和高的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天径向生长的膨压限制,但不能完全改变径向生长的日动态;3)尽管不同树种的绝对生长速率存在差异,但其生长发生的时间和季节动态呈现出一致的年内变化格局,径向相对生长量和生长发生频率在物种之间的变异均低于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异;4)在季节尺度上,径向生长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贡献了年生长量的88%,且生长主要受到气温和VPD的驱动,而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小。
2023-09-25
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团聚体真菌功能群介导的碳氮动态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热带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最大的威胁之一。西双版纳作为国际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其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大面积天然林退化为次生林,而在砍伐后又被橡胶林所取代,造成植被严重的片断化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部分丧失,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别是真菌群落)驱动的碳氮循环过程。
2023-09-13
种间杂交在气候边缘区表现出明显增强
结果显示,两种榕树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基因流,种间杂交强度在接触带的高纬度区域明显增加,并在接触带的北缘达到顶峰。研究提出两种榕树在雌花期榕果大小、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榕果生长位置、榕树种群密度,以及繁殖物候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种间基因流的不对称性;而繁殖物候的地理变异,以及边缘分布区增强的生态环境挑战,可能导致了种间杂交在接触带中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强。该研究探讨了植物种间杂交的纬度梯度变化,对理解生态环境对杂交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2023-09-08
“陆生植物零灭绝”的目标高不高?
人们不应在掌握各种植物保护的技术方法时,却沉默地接受更多植物的灭绝。对“零灭绝”的目标,失败主义者认为终将失败,而乐观主义者将愈战愈勇。
2023-09-06
植被交错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
以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当前樟科物种的潜在分布为数据基础,利用DNA条形码ITS构建286种中国樟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收集了叶面积、株高等物种功能性状,从物种、进化和功能三个方面分析樟科多维度的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中国樟科各多样性指标呈现出不完全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态特征的平行进化可能是造成功能多样性和其它指标不匹配的原因,多样性指数之间的脱钩突显了不同多样性的互补性以及它们各自在评估保护价值方面的作用;综合各多样性指标,提出中国樟科植物重点保护区域位于西藏南部、横断山脉北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以及秦岭和淮河南北分界的区域,而这些区域正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北部的落叶森林、南部的热带森林,西部的高原植被形成的交错区域。这项研究强调了综合多维度多样性指标、以实现最大限度保护中国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证实并确立了森林交错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价值。
2023-08-28
膳食和营养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研究综述:吃对了可以缓解过敏症状
该综述首先介绍了过敏性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和各种免疫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然后详细阐明了包括蛋白质、热量、脂肪酸、膳食纤维、膳食中的黄铜和植物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在内的各种膳食因素对过敏性炎症和各种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并讨论了肥胖与过敏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已有研究表明,控制热量和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的摄入对于缓解过敏症状会大有帮助。
2023-08-28
版纳植物园就“如何实现陆生植物零灭绝”发表综述
通过各类迁地保护措施,已成功保护了相当数量的植物种类。然而,这些保护工作大多是在物种水平开展的。为了尽可能完整地保护植物的遗传信息,则需要保护不同分布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种群。考虑到有限的保护资金和空间,需要对植物保护工作提出更加精确、综合的保护要求。
2023-08-18
云南铁杉年轮揭示云南中部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
(1)云南铁杉的径向生长与春季-夏季初期(3-6月)温度呈负相关,与同期降水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呈正相关,说明春季-夏季初期的可利用水分是限制云南铁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2)利用云南铁杉树轮宽度年表高精度重建了1826年以来云南中部3-6月SPEI的变化历史,发现了11个极端干旱年份(1860、1897、1958、1960、1979、1984、1987、2006、2010、2013和2019年),大部分干旱事件与历史文献记录吻合,重建的干旱期与邻近地区基于树木年轮的干旱重建序列一致性较好;(3)空间相关分析显示重建序列能够捕获更大范围内的水文信号,过去50年来滇中无量山地区极端干湿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2023-08-09
水汽压差升高加剧了热带季节雨林红椿径向生长的膨压限制
结果表明:1)基于树干液流的膨压生长模型能很好地模拟红椿树干形成层的膨压变化和径向生长日动态和季节变化;2)红椿的径向生长主要发生在夜间,夜间形成层细胞膨压恢复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木质部细胞的生长和扩大过程(汇限制);3)红椿形成层的夜间膨压与前一天正午的VPD呈显著负相关,即白天较高的VPD和冠层导度降低了夜间膨压的恢复水平,从而限制翌日凌晨阶段的细胞扩大和生长,这可能与红椿相对较弱的气孔调节能力有关。
2023-07-21
CDE批准降血糖新药BPYT-01临床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百极优棠(广东)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小分子促肠GLP-1分泌剂BPYT-01胶囊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批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适应症。
2023-07-18
云南和广西的青梅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取得新进展
1) 云南和广西共发现了 11 个种群,其中广西只有那坡县有1个种群,即广西青梅模式产地;云南勐腊县有7个种群;云南麻栗坡县新发现了3 个种群,首次完成系统调查。 2) 云南和广西的青梅属植物野外资源的分布区域狭窄,种群个体数量较少。广西那坡种群的246株,树高大于1. 5m的个体42株;云南勐腊县7个种群共有 267 株,包括树高大于1. 5m的个体147株、幼苗幼树120株,是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云南麻栗坡县3个分布点仅有8株大于1. 5m个体。 3)分布于云南勐腊县和广西那坡县的种群均在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更新缓慢;而分布于云南麻栗坡县的种群在自然保护区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有4株是母树被砍伐后萌发的植株。 4) 广西那坡和云南勐腊的青梅种群以迁地保护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内的版纳植物园和景洪市的普文林场的保护成效最好,已实现“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2023-07-17
珠穆朗玛峰不同海拔喜马拉雅冷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树木年轮与环境变化研究组的博士后Narayan Gaire博士和Zaw Zaw博士,在范泽鑫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德国根纽伦堡大学和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沿6个海拔梯度(3400、3500、3600、3800、3850、4100 米)进行了树轮取样,建立了该地区特有树种喜马拉雅冷杉(Abies spectabilis)的年轮宽度年表,分析了其径向生长的气候敏感性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所研究的海拔范围内,夏季低温是限制喜马拉雅冷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而春季的水分供应则是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喜马拉雅冷杉的径向生长速率在林线附近(高海拔)呈上升趋势,而在中低海拔地区则呈下降趋势;3)春季气候变暖和水分胁迫加剧对喜马拉雅冷杉的径向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中低海拔地区树木生长呈现衰退趋势。
2023-07-07
开花关键转录因子CO负调控植物的耐盐性
植物环境适应性研究组近期研究发现,CO基因的表达受盐害胁迫的抑制。基因功能分析发现,CO负调控拟南芥的耐盐能力。co功能缺失突变体较野生型植株具有更强的耐盐性;相反,CO的高表达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相比则具有更弱的耐盐性。相一致的,CO能抑制某些盐胁迫信号通路下游响应基因的表达。分子机理研究表明,CO与ABA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ABFs(ABF1、ABF2、ABF3和ABF4)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复合物。CO能结合盐胁迫信号通路某些下游响应基因(如RD29A和RD20)的启动子区域,并拮抗ABF3的转录功能,进而抑制植物耐盐胁迫的能力。
2023-06-30
云南景谷发现翅子树属化石
古生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热带亚洲新生代生物多样性演化。在对滇南地区景谷植物群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翅子树属叶片化石,其表面还保留了昆虫取食痕迹。客座研究人员赵弈善在黄健副研究员和苏涛研究员的指导下,结合该属现生植物的形态学与生物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23-06-30
印缅区植物类群的东-西遗传分化格局
协同进化研究组团队通过广泛的种群采样,对两种榕树在印缅区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和谱系地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两种榕树在印缅区均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遗传分化格局,在中南半岛北部山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但因花粉和种子传播媒介和距离的不同,也导致两种榕树植物存在谱系地理结构的种间差异。该地区典型的季风气候和南北走向山脉,及因此引起的降水从沿海向内陆的逐步减少等,可能是形成植物类群东-西遗传分化格局的重要原因。该研究揭示了印缅区植物类群存在东-西遗传分化格局,对认识印缅区植物类群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2023-06-21
西藏兰科名录推陈出新
我国西藏自治区处于泛北极植物区系和古热带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同时位于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拉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具多样性的科之一,全球已记载30000余种,中国目前已记载181属1708种。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其东南部与南部因复杂的地质地理和气候条件,兰科植物极为丰富。但过去受交通等客观条件制约,兰科植物资源调查相对滞后,尤其是低海拔地区的热带兰科资源的家底仍不清楚。
2023-05-19
版纳植物园发表樟科土楠属新种——大果土楠
植物系统发育和多样性保护研究组科研人员在云南省东南部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个特别的未知樟科物种。通过形态学研究,最终确定该物种为樟科土楠属的一个新成员,因其具有巨大的果实而被命名为大果土楠(Endiandra macrocarpa)。与分布于我国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岛临近地区的其他土楠属物种相比,大果土楠在形态学上具有巨大光滑的椭圆形果实(11 x 6 cm),小枝光滑无毛以及花序被微柔毛等特征。目前,该物种仅发现于云南省马关县,分布区域狭窄,个体稀少,应在保护上予以重点关注。
2023-05-17
无效防御导致蜜蜂的社会性崩溃
化学生态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对昆明、武定和马龙三个蜂场的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蜂群进行了连续三个胡蜂季节(7-10月)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胡蜂捕食的蜂场,东、西方蜜蜂蜂群都正常,而在有胡蜂捕食压力的蜂场,东方蜜蜂由于能有效防御,蜂群基本稳定,只是采集强度略有减弱,守卫蜂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2023-05-09
低温真空抽提技术溯源植物水分的评估和校正──“科学假设”的验证
研究发现:(1)ACVD和TCVD在提取及恢复浸润土壤水的可靠性上表现的不相上下,但二者均未成功复原到之前所添加的液态水δ2H和δ18O初始值;(2)提取的土壤水δ2H和δ18O偏差与待提取土壤的黏土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3)敏感性分析表明,合理校正提取的土壤水δ2H和δ18O值,可显著提升植物水分溯源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本研究证实了CVD技术在提取土壤水过程中极可能引入了无法忽视的同位素偏差,并提出了一种校正该偏差的方法,这为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理论支撑。
2023-05-09
版纳植物园解析石斛种子萌发的发育模式
以具有重要观赏和药用价值的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与胶膜菌GC-15(Tulasnella sp.)构建了共生萌发体系,通过形态解剖学手段详细研究了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的发育模式。根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鼓槌石斛种子的萌发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图1)。原球茎形成发生在第2阶段;原球茎在第3阶段进行了明显的组织分化,顶部的胚性细胞发育形成子叶,中上部的中心位置分化出了茎顶端分生组织(SAM)(图1)。胶膜菌菌丝在种子开始吸水膨胀的第1阶段就通过种孔侵入种胚,后期则通过假根进入,在原球茎中下部特定的薄壁细胞中增殖,但菌丝最终会被原球茎消解,作为多糖营养物质供给原球茎发育(图2)。鼓槌石斛种子萌发过程的形态学研究表明种子的成熟种胚已经规划好发育“蓝图”(图3),种胚极性分化形成两个功能区,分别发育形成子叶和茎顶端分生组织以及共生真菌定殖区,分别行使光合作用、幼苗营养体建成、供给营养的功能。看似结构简单的种胚通过借助共生真菌这一“合作伙伴”完成了复杂的发育过程,获得了子叶、茎顶端分生组织、假根以及菌根等组织器官,形成“原球茎”这一功能体,从而开启了兰科植物幼苗的生命旅程。
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