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云南黄杞复合群研究揭示印缅地区三级阶梯地理格局

发布时间:2025-08-26
来源: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

印缅地区地处东南亚北部,是连接欧亚大陆与马来群岛的关键生物地理走廊,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区域拥有超过1.35万种植物,其中7000种为特有物种。其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密切相关,碰撞导致了中南半岛的侧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然而,该区域复杂的地形地貌如何塑造生物演化,尤其影响植物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仍较为匮乏。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毕业研究生张灿瑜博士(现就职于云南师范大学),在孟宏虎副研究员与李捷研究员共同指导下,选择东南亚典型特征植物类群胡桃科(Juglandaceae)黄杞属(Engelhardia)的云南黄杞复合群(Engelhardia spicata complex)作为研究对象。在印缅地区以及中国南方采集了80个种群共778份复合体样本,覆盖了横断山脉、云贵高原、掸邦高原、长山山脉等关键地理单元。综合利用五个叶绿体基因片段和一个核基因片段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分化时间估算、祖先区域重建,以及海拔分化分析。研究发现,云南黄杞复合群的分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约26.62百万年前(Ma),该复合体首次分化为两个谱系,一个分布于低海拔的长山山脉南部,另一个则分布在横断山脉及掸邦高原;到了约23.03Ma时,分布于横断山脉及掸邦高原的谱系进一步分化,形成两个新的谱系,其中一个位于中海拔的掸邦高原,另一个则位于高海拔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

研究首次从植物演化角度揭示了印缅地区的三级阶梯的地形地貌特征,即高海拔的北部区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中海拔的中部高原(掸邦高原)和低海拔的南部山脉(长山山脉南部);同时,研究结果为晚渐新世时期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发地壳增厚,以及中南半岛侧向逃逸的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

研究结果近期以The reconstructe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Engelhardia spicatacomplex highlights the impact of a three-tiered landform in the Indo-Burma ecoregion为题发表于美国植物学会会刊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上。介于这一研究发现为理解东南亚生物地理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中南半岛地质构造的改变与生物多样性空间地理格局的重要性,研究论文被期刊主编遴选为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期刊的亮点论文,并在美国植物学会等平台进行了推荐。

1:印缅生态区的三级海拔地形结构与云南黄杞复合体的海拔分化。a研究区域三级阶梯地理格局示意图,黄色虚线表示海拔高度。(b)沿图aHL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c)云南黄杞复合群三个谱系的现有海拔分布范围箱线图。(d)云南黄杞复合群三个谱系的祖先海拔重建。

2:研究论文被期刊主编遴选为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期刊的亮点论文


本文作者:张灿瑜

责任编辑:张维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