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门职能简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核心使命是“讲好热带雨林的故事”,以版纳植物园为基地,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植物园的参观、学习和互动,能够认识热带植物,了解热带雨林,进而保护雨林。1963年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委会在版纳植物园召开全国第一次植物园会议,一致认为“科普是植物园的一项重要功能”,自此植物园开始开展科普工作。八十年代,为了开展旅游,版纳植物园开中国“科普旅游之先河”,以旅游促科普,建立了一批面向游客的园区和博物馆,并逐步形成了以热带植物资源、民族植物学、老科学家精神和植物迁地保护为特色的科普风格。
进入2000年后,版纳植物园进一步与国际一流植物园接轨,把科普教育与科学研究和物种收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培养环境教育专业硕士,以学术推动教育,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科学教育、博物和培训班等多元主题的教育模式。进入新时代,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迁地保护、国家植物园等等相继成为国家重大方针,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将继续在植物、热带雨林、科学传播、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和博物等方面加强科软硬件建设,努力建设一流的科学与环境教育队伍。
环境教育中心岗位为13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下设五个组,分别为博物馆(3人)、科学传播组(3人)、环境教育组(2人)、保护教育组(2人)和生态文明教育组(1人),主要职能如下:
1.博物馆:以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西园谱(园史馆)和蔡希陶纪念馆为基地,以博物馆学、民族植物学和自然历史学为指导,加强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展品收集、展示和场馆维持工作,优化园区解说系统和博物小品、不断策划新的展览,提高版纳植物园的自然历史、科学和艺术品位,打造版纳植物园的博物美育和科学家精神宣教基地。
2.科学传播组:以园区、网络和新媒体为基础平台,以科学传播学、可视化和媒体传播为理论指导,开展高端科研科普化,并配合园区解说、策展、基础建设和教育活动,推出展览、直播和线下产品等内容,不断提升版纳植物园在传播中的科学内涵,引领中国植物园界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传播。
3.环境教育组:以植物园区和环境教育中心为基地,以环境教育、科学教育、植物保护和生态旅游理论为指导,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训和主题展等,开发面向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主题的活动教程,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活跃版纳植物园科学与教育氛围,打造精品活动,夯实版纳植物园的环境教育高地。
4.保护教育组:本组为培训组更名而来,主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学科背景,结合版纳植物园迁地保护和国家植物园建设需求,紧密配合植物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各层次的教育工作,提升游客和当地中小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5.生态文明教育组:本组为新增试点组,以园区和周边社区为基地,以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美丽乡村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开展活动、培训、社区保护实践和面向政府的教育工作,打造热带雨林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
二、人员组成及分工
中心主任:(空缺)
中心副主任:刘光裕 (主持工作) liuguangyu@xtbg.org.cn
1组:博物馆(3人)
博物馆(馆长:段其武) dqw@xtbg.ac.cn
科普解说系统与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师:陈文有) cwy@xtbg.org.cn
科学、民俗与博物展品收藏维护 (馆藏:杨云)yangy@xtbg.org.cn
2组:科学传播组(3人)
版纳植物园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组长:杨振)yangz@xtbg.ac.cn
版纳植物园新媒体 (业务主管:莫海波)mohaibo@xtbg.ac.cn
版纳植物园场馆维护 (项目聘用:张鹏)zhangpeng@xtbg.ac.cn
3组:环境教育组(3人) zhaojinli@xtbg.ac.cn
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组长:赵金丽)
研学活动、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 (业务助理:刘永红) lyh@xtbg.org.cn
自然教育与儿童自然教育(项目聘用:杜鹃)
4. 保护教育组(2人)
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组长:贺赫)hehecuris@xtbg.org.cn
科普能力提升、培训与出版 (业务主管:夏雪)xiaxue@xtbg.org.cn
5组:生态文明教育组(2人)
生态文明教育(组长:景兆鹏) jzp@xtb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