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拥有约3亿人口的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 Mekong Subregion) 。该区域过去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Saint-Pierre 1991 ),然而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活跃的区域。最近引起全球瞩目、注入大量资金的新高速公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在不久的将来连通GMS的各个国家,并将打开该区域与国际市场的通道。经济作物如橡胶等在当地经济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林木,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从而加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及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区域的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将面临着被快速改变的挑战,传统的土地利用系统甚至会消失。而由此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包括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以及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农业景观,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在这样一个变化的环境下,当地的决策者必须做出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长远规划。可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决策制定工具,缺少帮助预测某些决策可能导致的后果的手段,对所采取的决策对当地社会经济、农业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的影响很难评估。到目前为止,决策者还不可能对提出的备用方案做出对比或权衡,而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印象和经验。
为了作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区域规划,首先要考虑各种决策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 (“设定发展”)。构建详细和系统的“设定发展”,需要一个能综合各学科的工具,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子联系起来。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样一个综合的工具。
项目目标
通过中德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建立一个整合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模型的多学科决策工具,用于支持中国西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土地利用决策制定,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中德科学家们将从自然和人类的利益出发引导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方案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实践。
参与大学和研究所
项目组由中国和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组成。参与者包括了各相关学科的专家,涵盖土地利用变化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政府组织 (GOs) 和两个当地非政府组织(NGOs) 的介入进一步充实了研究队伍。
中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主任
陈进博士、研究员
德方首席科学家:
霍赫海姆大学Joachim Sauerborn教授
中方项目参与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XTBG)
中国农业大学 (CAU)
南京农业大学(NAU)
云南农业大学(YAU)
云南社会科学院(YASS)
西双版纳纳版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 (CBIK)
天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展中心(TianZi)
德方项目参与单位:
University of Hohenheim (霍赫海姆大学)
University of Kassel/Witzenhausen(卡塞尔大学)
Humboldt-University Berlin (柏林洪堡大学)
DITSL GmbH - German Institute fo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德国热带、亚热带农业研究所)
Justus-Liebig-University Giessen (吉森大学)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tz University Hannover(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
University of Passau (帕绍大学)
组织框架
本项目研究队伍由中德参与者组成。中方主持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持人是陈进研究员;德方主持单位是Hohenheim 大学热带亚热带农业中心,申请人是Joachim Sauerborn教授。
为了保证有效的野外工作,将会在纳板河附近建立野外站,用于野外工作期间研究人员工作、休息,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包括电、电话、办公室和工作场所。
对于德国参与者,会在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景洪建立项目协调办公室。 当地项目协调办公室的任务、责任和权利将在研究协议书上明确定义。
在中方主持单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XTBG)里,也将建立一个办公室,便于与各项目参与单位进行联系。
项目预期成果:
1. 确定土地利用策略,并分类,明确他们的相互关系和特点
2. 分析和揭示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3. 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驱动力
4. 建立描述目标地区环境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态模型,并且能够扩展
到更大尺度的区域。
5. 把各子模型整合成能够可视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于GIS的仿真模型
子项目组成:
本项目共分为四个大组,9个小组。
1.生态学组(ECOL)
ECOL-A 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估: 中国西南山区野生植物多样性在土地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ECOL-B 多功能土地利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 — 中国西南纳板河流域案例研究
ECOL-C 牲畜多样性、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27
2. 社区经济学组(ECON)
ECON-A 景观保护的经济评价
ECON-B 土地利用经济评估及其景观生态学意义 — 土地利用模型和农作成本效益分析
ECON-C 从被忽视植物中利用采后分项加工技术筛选附加值作物
3. 社区社会学和政治学组(SOSI)
SOSI-A 土地利用的创新与知识流
SOSI-B 景观保护的制度、社会文化与地方政策框架
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组(LUCC)
LUCC-A 土地利用的GIS模型构建: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案
2007年11月29—30日,中德合作研究“西南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的策略和技术”项目启动会议在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Hohenheim University)共同组织。来自中国和德国14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生近6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江普生、副州长黄姗,西双版纳州科技局、州外办、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6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副州长黄姗女士,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代表Michael Weber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邱举良副局长为会议发来了贺信,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杨云先生在开幕式上介绍了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情况。本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研究员和德方首席科学家,德国霍恩海姆(Hohenheim)大学的Joachim Sauerborn教授在开幕式上对中德合作研究项目作了概述。
会议分为分组报告和大会总结。来自生态学、社区经济学、社区社会学和政治学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经过分组讨论,确定了各个专题的项目实施方案,最后确定了各个专题组及整个项目的实施计划。为了有效利用各个组的数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数据共享规范。
中德合作研究“西南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的策略和技术”项目由中国和德国的14家大学、研究所和当地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组成。参与者包括了各相关学科的专家,涵盖土地利用变化的各个方面。
该项目旨在通过中德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建立一个整合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模型的多学科决策工具,用于支持中国西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土地利用决策制定,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中德科学家们将从自然和人类的利益出发引导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方案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实践。
2007年12月1日,参会代表们对项目工作地点—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