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光裕
“饮鸩止渴”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是喝毒酒来解渴,寓意人急功近利,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完全不顾后果。
在“饮鸩止渴”这个成语中,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那么这种叫做“鸩”的鸟到底长啥样子呢?
先秦时代著成的《山海经》中说:“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之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古人认为“鸩”这种鸟像雕,爱吃毒蛇的头,所以它自己也变得很毒。但是,在中国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一种有毒的鸟类。传说中的鹤顶红,其实也是“砒霜”的雅称,丹顶鹤头顶的红色部位并无毒性。
然而,古人似乎也不大可能平白无故地想出一只有毒的鸟,并将之称为“鸩”吧。自然界中必然存在有毒的鸟类。
大自然中没有不存在的,只有想不到的。令人兴奋的是,1992年美国科学家在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一种小鸟,其羽毛和皮肉确实富含剧毒。这种小鸟名为黑头林鵙鹟(jú weng) (Pitohui dichrous),它头、翅和尾为黑色,其它部分为橙色,颜色艳丽。由于有毒不能吃,当地土著也把这种小鸟称之为“垃圾鸟”(rubbish bird)。黑头林鵙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外形有点像我们常见的黄鹂或者八哥,研究人员在做标本的时候,发现它的羽毛碰到皮肤之后,具有灼烧般的刺痛感。后来发现,原来是这种鸟的皮肤和羽毛有毒。
黑头林鵙鹟是第一种被发现体表含有剧毒的鸟类。它的皮肤和羽毛含有蟾毒素族(bufotoxin,即箭毒蛙体内的毒素) 的神经毒性生物碱。蟾毒素的作用类似洋地黄,对心脏有毒性作用。中毒之后,出现剧烈呕吐、心律失常,数小时即可致人死亡。
黑头林鵙鹟富含剧毒的发现,发表在杂志《科学》之上,之后便著称于世。研究发现,黑头林鵙鹟的毒素来源,确实和“鸩”还有点像,它羽毛的毒素可能来自他们食用的甲虫和植物,这被认为是一种化学防护的“庇体神功”,以避免体表寄生虫,或避免掠食者如蛇或人类的捕食。进一步的探究还发现,与黑头林鵙鹟同属的种类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毒素,少量自己不含毒素的种类则鸡贼地拟态黑头林鵙鹟,从外表上欺骗天敌。
除了黑头林鵙鹟,还发现了其它一些种类,如同样生活在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的蓝顶鹛鸫 (Ifrita kowaldi) 也有毒,毒素与黑头林鵙鹟一样,来自于它所吃的毒虫。分布于非洲的距翅雁 (Plectropterus gambensis) 长相介于大雁和鸭子之间,它因取食有毒昆虫,而富含斑蝥素,人或天敌食肉会中毒而死。另外生活在欧洲鹌鹑 (Coturnix coturnix) 也会因食物改变而富含毒素,每到冬季迁徙的季节,吃了毒芹种子的鹌鹑就会变得有毒。
“饮鸩止渴”中的鸩鸟到底是什么鸟? 黑头林鵙鹟是不是“饮鸩止渴”中的鸩鸟呢? 这个还真不好说。古书里说鸩鸟生于岭南,而黑头林鵙鹟现在只分布于新几内亚。虽然新几内亚与古人常说的“岭南多瘴气毒虫”相符,但两地相距甚远。另一种可能是,这种有毒的鸟会不会是东南亚上贡而来的呢?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小鸟在上古时代曾经也能分布到岭南地区,后来逐渐被捕杀灭绝掉了。这些都只能作为猜想罢了。
然而,或许中国境内还真有有毒的鸟类,只是我们还没发现。毕竟科学家对鸟类含毒的研究还很短。著名的生态学家和大思想家贾雷德·戴蒙德在评论有毒小鸟的时候说,当地土著的知识其实非常重要,很多乡土知识其实蕴含着极为有趣的科学知识。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学传播与培训部主管)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1710/t20171020_284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