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刘耀光做客蔡希陶论坛
应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组研究员余迪求的邀请,3月25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刘耀光访问版纳植物园,并在中科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举办的系列学术报告“蔡希陶论坛”作学术报告。
3月25日下午,刘耀光院士在昆明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作了题为“Development of a high-efficiency plant genome editing toolkit and its use in gene functional study and genetic improvement(高效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的应用)”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CRISPR/Cas9高效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基因编辑中的发展与应用。目前该技术在水稻中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在转基因水稻的T0代便可以筛选到大量纯合的基因敲除植株,极大地缩短了纯合突变体的筛选周期,为水稻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快速高效的基因编辑方法。报告中,刘耀光院士还结合自己实验室的研究文章实例“Interspecific Hybrid Sterility in Rice Is Mediated by OgTPR1 at the S1 Locus Encoding a Peptidase-like Protein”对该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作了详尽介绍,并对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局限性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除了版纳植物园的科研人员,该报告还吸引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技人员的积极参与,并在报告会上与刘耀光院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刘耀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都是由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阐明了线粒体不育基因的起源进化和分子作用机制;揭示了复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的遗传机理,并创建了杂种亲和的新技术;开发了多项新生物技术。这些成果为作物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在Nature Genetic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PNAS、Plant Cell等刊物发表论著130余篇,论文被总引5500余次;获发明专利8项。
刘耀光院士在“蔡希陶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刘耀光院士与版纳植物园科研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