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派墨徒步线,寻找40年未见踪迹的墨脱百合
墨脱百合(Lilium medogense S. Yun Liang)是梁松筠先生1985年发表的百合属新物种,模式是一份陈伟烈先生1980年采自西藏墨脱县的标本,40年过去了,除模式外再无其他标本记录。原始记载“采自墨脱县,拉格-汗密,冷杉林下石隙,海拔3000米;8叶轮生,花黄色,雌雄蕊紫黑色”,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分队根据这份标本的原始记录,踏上了前往墨脱县寻找这个40年未见踪迹的珍稀物种。
查阅墨脱县的地图,我们才发现“拉格-汗密”是位于墨脱最古老的一条徒步线上,这条徒步线从米林县的派镇出发翻越4200米的多雄拉山口,抵达拉格,再至汗密,最后到达墨脱县的背崩乡,也被称作“中国第一徒步线”。千百年来这是扎墨公路修通前,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通道,靠马驼人背才使物资来往与八一与墨脱之间。1992年孙航和周浙昆研究员等在墨脱进行长达9个月的越冬考察,也是从派镇雇佣骡队从这条徒步线走进墨脱。时值墨脱百合的花期,经过再三考量,为了调查到这个物种的详细信息,我们决定走一走这条徒步线。咨询林芝市科技局得知,因6月正是雨季,徒步线经常塌方,十分危险,已于2018年封闭,派墨公路正在修建,尚未完成,于是我们想从派镇徒步至汗密寻找墨脱百合的想法破灭了,只得先从波密县进墨脱再做打算。
进墨脱的路相比早些年,已经大有改观,全程修通了水泥路,由于正是雨季,多处塌方,我们的车走走停停,短短的117公里路,却开车开了一天时间,一波三折终于在晚上9点半到达县城。第二天我们便到县科技局报到,咨询是否可以从背崩乡徒步到汗密、拉格寻找墨脱百合,得到县里的允许,开始办理一系列过解放大桥的手续,找到熟悉徒步路线的3名门巴族向导,准备6个人4天的物资,下午天气也变晴,大家跃跃欲试。
6月29日一早下起了大雨,咨询向导得知背崩乡至汗密这一段经常塌方,尤其老虎嘴路窄,下雨路滑非常难走,经过沟通我们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上山,一来解放大桥临时通行的手续有效期只有4天时间,再有墨脱百合正值花期,错过时间恐难寻找。行至阿尼桥就进入森林,只有小路进山,再加上下雨,蚂蟥争先恐后地涌来,我们不敢停留片刻,一边前进,一边检查身上的蚂蟥,队员们挨个中招。一路行至老虎嘴,浓雾散去,雨也停了,我们放缓脚步,边走边观察周边的植物。经过一天的暴走,徒步30多公里,在下午6点左右终于到达汗密的客栈,汗密海拔2000米,距离我们要寻找的墨脱百合垂直海拔相差1000米。
在汗密休整一晚,次日清晨仍然下雨,我们早早地便出发前往拉格,汗密至拉格有28公里,拉格没有客栈,不管能不能找到墨脱百合,我们都需要在晚上返回到汗密,又是暴走的一天。沿路紫花鹿药、西藏马兜铃、荞麦叶大百合等争相绽放,我们相互打气“墨脱百合”肯定就在前面了!临近中午终于走到冷杉林,很接近墨脱百合的生境了,我们睁大眼睛一路仔细寻找,又走了2个小时,海拔已接近3000米,仍然不见踪迹,眼看就到返回汗密的最晚时间了,我们在心里暗想着此次恐怕找不到墨脱百合了,大家都不甘心继续往前寻找着。
此时一辆修路的皮卡车经过,我们眼睛发亮,似乎看到了希望。向导帮忙交涉可否载我们往前寻找墨脱百合,经过一番商量终于答应我们开车带我们寻找,谈好价格后,我们几个泥腿子终于走上了“高速路”,车辆穿过冷杉林,我们两边仍然没看到墨脱百合的踪影,雨越下越大。我们下车寻找,远处山脚下有一朵花,似百合的花,我们兴奋地冲过去,走得越近越失望-原来是紫花鹿药的花序,转身之际看到旁边悬崖上有黄色的花朵,“这不是墨脱百合吗?”有队员大叫!爬上崖壁,仔细对比模式标本和植物志记录的特征,所有都吻合,最终确认我们真的找到墨脱百合了。队员们在冰川周围仔细搜索,也仅发现4株,冒着雨我们一组开始做样方,采集伴生物种,一组人带着3名向导继续扩大范围寻找,上下走了2公里都未见踪迹。
为了调查到墨脱百合详细的分布区范围,我们沿着汉密至派镇方向继续寻找,终于在冷杉林下杜鹃灌丛中有发现墨脱百合的居群,在沿线附近的也调查到一些未开花的植株。 此时已经下午5点,我们已来不及做更大范围的寻找,准备返回汗密,带着跋涉的疲惫和找到目标物种的兴奋,我们在冰川脚下合影。
由于墨脱百合的生境海拔较高,不适于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进行迁地保育工作,所以活体植株交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保育和扩繁工作,以期能繁育更多的植株,再让它们重返冰川脚下。
墨脱百合模式标本
汗密的客栈
考察队员徒步前往拉格
墨脱百合
墨脱百合生境
考察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