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1973年,被誉为“杂交稻之父”的中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利用在海南发现的一株野生稻,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一般增产20%左右。杂交稻的推广不仅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这项技术已经被应用到20多个国家,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2003年,菲律宾示范种植中国选育的杂交稻2100公顷,每公顷产量达8.5吨,比当地水稻增产近1倍。一种野生稻就这样与一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发展进程关联起来,野生稻的保护意义不言而喻。
尽管保护野生稻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目前保护野生稻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复旦大学教授、国际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卢宝荣介绍说,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野生稻的普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份统计材料显示,经过回访,80%的野生稻生长点已经消失。 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对野生稻考察核实的分布点共有99个,其中普通野生稻26个点、药用野生稻12个点、疣粒野生稻61个点,分布在7个州19个县。到了2002年再查,发现只剩下40个点,分布在6个地州16个县,其中普通野生稻1个点、药用野生稻2个点、疣粒野生稻37个点。 因此,加强对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野生稻简介:野生稻在植物分类学上隶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野生稻为禾本科稻属野生种的泛称,通常还包含野生种与栽培种天然杂交形成的杂草型后裔。稻属约24种,分布于两半球热带、亚热带、亚洲、非洲、大洋洲及美洲。我国产4种,引种栽培2种。栽培品种变异极为丰富。稻属中主要有2个栽培种,一个是世界栽培范围最广的稻,即亚洲栽培稻(又名普通栽培稻),另一个是主要在非洲栽培的非洲栽培稻,又名光稃稻。美洲产的阔叶稻也常作为实验材料引入。在20多个野生稻种中,迄今在中国仅发现3种,即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 W.Griffith)、药用野生稻(Oryza.officinalis Wall. ex Watt)和疣粒野生稻(Oryza.meyeriana (Zoll. et Morillex Steud) Baill)。分布范围南起海南省崖县(18°09′N),北至江西省东乡县(28°14′N),东起台湾省(121°E),西至云南省盈江县(97°56′E)。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保存的一种野生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