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 研究系列
许再富

性别:

职称:研究员

邮箱:xzf@xtbg.org.cn

研究方向:

保护生物学,民族植物学。
 
学习经历
1961-1965 :云南大学生物系(函授)毕业(大专)
1984-1985 :民主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 UNEP/UNESCO 国际研究生班)资源发展、土地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 DIPLOMA (硕士)
 
工作经历
1978 、 1983 、 1989 ,依次任中科院云南热带植物所和昆明植物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1975 年至2001年,历任中科院云南热带植物所副所长;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所长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所)长。
 
科学技术成就
已发表 140 篇论文,编著出版学术著作 21 部,其中主编 8 部,副主编 3 部,合编 10 部。获国家、中科院省、部科技成果奖 12 项,其中为第一受奖人 9 项。
 
学术理论
1 、 物种受威胁、濒危机制及评价方法研究 于 1985 年在国际会议上和 1987 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地区性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一个植物受威胁系数公式及定量评价系统, WWF 专家评价为“新标准”( 1987 )。
2 、 生态系统片断化和群落关键种的研究 生态系统片断化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国内率先开展这一领域研究。在 1994 、 1998 年先后发表的“滇南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和“热带雨林岛屿效应与物种消长规律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绿岛”中动植物及其种群的一些变化规律,提出了群落内由“湿凉”向“干暖”转化的“内凛效应”是造成“绿岛”物种变化的另一重要机制的新观点。
生态系统关键种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他在国内首先在热带雨林开展这一研究,所撰写的论文被收集进《中国重要地区与类型生态系统多样性》一书中(浙江科学出版社, 1999 )。
3 、 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技术研究 稀有、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的地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尤其是有效保护的原理与方法。 1998 年编著的《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一书, 2000 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其专著中对迁地保护的生物—生态学原理、活植物迁地保护成功标准、植物回归的方法、技术和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有新的观点。
4 、 民族森林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管理研究 这也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热门领域。 1998 年编著的《热带雨林漫游与民族森林文化趣谈》一书则深入浅出、系统地阐明了土著民族的日常生活、医药卫生、生产活动、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与当地森林及其动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森林文化是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座重要桥梁的思路,推动了我国的这一领域研究,并与国际接轨;该书被科学家推介为“中国近 20 年来科普佳作 100 部”之一。
5 、 生物多样性持续发展机理与方法研究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除了进行保护外,释放和减轻开发的压力是重要的策略,也是保护生物学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他 1991 、 1996 年先后主编出版的《西南热区资源与经济作物开发研究》和《热带植物资源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著都较系统地阐明了植物资源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植物资源学的基本框架,对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也有诸多的创新点。
 
社会任职
国际植物园协会亚洲分会理事
泰国皇后植物园国际顾问
印度保护生物学学会国际顾问
中国 MAB 国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宏观生物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区系专家委员会委员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
云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
云南省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许再富研究员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他具有农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教育背景,又在老一辈植物学家吴征镒、蔡希陶等的悉心指导下,加上他与国内外学术界交流广泛,学术思想活跃,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又擅于吸取他人的知识,契而不舍、孜孜以求。这样,他在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上成果卓著,形成了较系统的知识和有较多创新点;而且他从 1990 年起先后成为硕士、博士导师,已培养和正在培养的硕士生 6 名,博士生 4 名,其中已有 2 名晋升为研究员, 2 名晋升为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