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中南半岛发现形态奇特的坠束藤化石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古生态研究组

茶茱萸科(Icacinaceae)涌泉藤Phytocreneae)植物是一类攀援缠绕的热带大藤本,现今分布于非洲、印度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呈现出旧世界热带的分布格局。该族在古近纪有丰富的化石记录,有着更广泛的分布区域(美洲、欧洲、非洲和澳洲)。但在其现今的核心分布地区——热带亚洲,却尚未有化石报道,这导致我们对茶茱萸科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以及植物的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还缺乏完整了解。

最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研究人员在越南北部安沛市晚中新地层中发现了涌泉藤坠束藤属Miquelia内果皮化石。坠束藤属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木质藤本属,现存10种,分布于东南亚和印度。化石的特征为内果皮椭圆形,有五条纵向脊,上有纵向排列的圆纹孔,每面约有110–120个(图1A。通过形态学测量与对比,将其命名为一化石新种:安沛坠束藤Miquelia yenbaiensis N.B. Hung,J. Huang & S.F. Li)。

涌泉藤族的化石记录与地理分布的变化,反映了热带植物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族可能起源于晚白垩世的美洲,随后分化扩散,并在早-中始新世期间传播到欧洲和澳大利亚。之后由于全球降温,在中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期间退缩到非洲。研究表明:涌泉藤族至少晚中新世便已经出现在热带亚洲,并一直存在于中南半岛的热带森林中。

相关研究结果以First endocarp record of Miquelia (Icacinaceae)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northern Vietnam and its phytogeographical and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为题发表在古植物学专业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版纳植物园越南籍博士后Nguyen Ba Hung为第一作者,黄健副研究员和李树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版纳植物园十四五规划子课题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项目越南国家自然博物馆以及第三纪沉积地层的埋藏与隆升红河断裂带构造活动影响项目的资助

1. 坠束藤属化石现生种形态对比:A. M. yenbaiensisB. M. caudataMohd,Shah & Sidek 1168)。比例尺=5毫米。


本文作者:黄健

责任编辑:张维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