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维多利亚山兰科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取得新进展
物种丰富度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主题。兰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的第一大科,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干旱沙漠以外的几乎所有陆地生态系统,它们在保护和进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关于兰科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的研究还很少。此外,全世界约有70%的兰科植物营附生生活,遗憾的是,人们仍不清楚附生兰科植物与宿主树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关联。
维多利亚山(Mt. Victoria)作为缅甸第三高峰,属于印度-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生态避难所,拥有极高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图1)。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该地区兰科植物进行过初步研究,但未见其多样性格局的相关报道。为此,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强、吴训锋、李金龙于2019年前往Natma Taung国家公园,对该地区不同海拔(海拔范围600-3000m,每200m设置一个海拔梯度,每个梯度设置5个20m×20m的调查样方)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据收集工作。之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2021级硕士研究生艾研雨在宋亮研究员和刘强教授的指导下,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分析了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主控因素,并从网络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宿主树对附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附生兰科植物的丰富度呈“单峰型”响应格局(峰值在海拔2200 m处),而地生兰的丰富度呈单调下降趋势(图2)。海拔和坡度显著影响附生和地生兰科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此外,草本植物盖度对地生兰科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也有显著影响。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附生兰与宿主树之间的网络呈现较低连通性、高模块化和高专性水平的嵌套结构,其中,宿主树,包括麻子壳柯(Lithocarpus variolosus (Fr.) Chun)、树形杜鹃(Rhododendron arboretum Smith)和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上附载的兰科植物种类较多,其在维持附生兰科植物多样性格局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解析了缅甸维多利亚山兰科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模式与成因,揭示了附生兰科植物与宿主的附生关系网络特征,为缅甸维多利亚山兰科植物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关研究成果以“Terrestrial and epiphytic orchids exhibit different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of Mt. Victoria, Myanmar”为题,发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学术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版纳植物园在读硕士研究生艾妍雨和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刘强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恢复生态研究组组长宋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和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等项目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图1 维多利亚山丰富的附生兰科植物(刘强摄)
图2 维多利亚山兰科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