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粮食种植区规划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发布时间:2022-07-04
来源:科技外事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影响,粮食危机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农业气候环境,种植结构与产量均受气候条件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如施肥、灌溉等也会改变耕作格局,影响粮食产量。优化粮食作物在环境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的适宜分布和种植结构,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 

  版纳植物园景观生态组白杨研究员团队利用不同作物的地理分布信息和最大熵(MaxEnt)模型,构建了粮食作物适宜区种植规划的方法体系,以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松花江流域为案例,分析了松花江流域的土地适宜种植特征,提出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适宜种植区主要位于平原地区2)人口密度、耕作便捷度、土壤肥力等,显著影响不同作物的土地适宜性且人类活动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比环境因子更大。(3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作物的高度适宜区域将变得更少。上述结果为优化粮食作物布局、完善种植体系、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此,研究就未来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以下建议:(1)科学规划粮食适宜种植区。根据粮食作物的生物特性与气候适宜性特点,制定不同粮食作物适宜种植区划,提出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空间方案。(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空间尺度上分析不同作物与资源环境的适配概率,得到最优种植结构,提高不同农作物的区域适宜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粮食增产能力。(3)科学的施肥与灌溉可提高粮食生产适宜性。施肥、灌溉、耕作便捷性等,对粮食生产适宜性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作为粮食种植区规划的重要依据。 

  相关研究结果Impacts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y on grid-scale land cropping suitability and optimization of planting structure, measured based on the MaxEnt model为题发表国际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粮食作物适宜区种植规划方法体系

本文作者:杨仕亮

责任编辑:zhangwj_151c5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