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耳果”化石揭示古近纪青藏高原同北半球植物区系间的关联性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为重大的地质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亚洲的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使得青藏高原成为研究环境演变对生物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而化石就是一把打开这个实验室的钥匙。古生态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在古近纪和同时代北半球的植物区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兔耳果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论。
兔耳果是美国古植物学家Steven Manchester教授曾报道过一种灭绝类群,命名为Lagokarpos McMurran & Manchester,其亲缘关系尚不明确,可能和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有亲缘关系。此前,该化石仅出现在北美西部的绿河组(Green River Formation)及德国的梅塞尔化石坑(Messel Pit),而且时代局限于晚古新世-中始新世早期。由于形态神似兔子耳朵被称为 “兔耳果”。
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组在西藏班戈县附近中始新世的牛堡组地层中发现了兔耳果化石,通过形态对比,研究人员将班戈的类似化石归属为兔耳果属,并命名为新种—西藏兔耳果Lagokarpos tibetensis H. Tang, T. Su & Z. K. Zhou。兔耳果的发现表明在古近纪早期,青藏高原同北半球植物区系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据推测,这可能得益于晚古新世-中始新世的极热期。该时期一些热带、亚热带类群,比如棕榈、红树林等的分布范围甚至可达北极圈内,在这种极热环境下,高纬度的北大西洋路桥和白令陆桥为泛北半球热带植物区系提供重要的交流通道。
北美和欧洲兔耳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这也暗示青藏高原在始新世仍有低地环境,存在着鸟语花香的热带、亚热带乐土。该研究由博士研究生唐赫在周浙昆和苏涛研究员指导下完成,该结果正式发表于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古生态研究组近年来在藏北地区发现并报道了一系列植物化石类群,如椿榆、臭椿、似浮萍叶、勾儿茶等,这些类群为何在青藏高原先于亚洲其他地区出现?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敬请持续关注古生态组的研究进展。
兔耳果及复原图
兔耳果可能的传播路径
化石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