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交流――青少年气候变化教育的新方法
全球气候变化现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之一,也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教育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公众普遍认为全球性问题与个人关联性不大而缺乏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参与,这也影响了气候变化教育的有效性。版纳植物园动植物关系研究组的环境教育硕士研究生胡思帆在导师陈进研究员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了一个针对青少年的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基于当地气候变化的隔代交流项目,并根据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探究了该教育项目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当地的隔代交流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气候变化教育方案,增加气候变化与当地影响、个人经历的相关性,触发个人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关注及行动参与意愿。相关研究结果以Place-based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local climate improves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and willingnes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为题在线发表在Climatic Change期刊上。
该研究在全国12个省份的12所非城市学校开展,邀请青少年(10-13岁)与当地老人(年龄≥ 60)进行焦点式小组访谈,针对过去几十年的当地气候变化情况进行交流,并在项目前、后对参与项目的青少年(同时设有对照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且同时分析了老人对气候变化感知的准确性。研究项目包含了1168名学生,共邀请到了167名老人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共持续了近四个月。
研究结果表明:1)老人对于当地的极端天气及气候指标变化趋势的观察与记忆总体上与气象数据相吻合,可较为真实地反映过去近50年的气候变化总趋势。2)在与老人就当地气候交谈后,青少年对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显著地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对当地环境脆弱性的危机感以及对自己的知觉行为控制的感知都有显著改善。3)根据中介模型的分析,虽然基于当地的隔代交流并没有直接导致青少年行为意愿的改变,但他们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项目最终可通过显著改变对气候变化关注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地方自然依恋感,进一步地转变为更强的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
该研究强调,在气候变化教育乃至全球性问题的教育项目中,应强调基于当地尺度的教育策略。同时,该研究也为青少年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方法。
图1.研究设计及项目实施流程
图2.气候变化教育项目主要内容:1)项目研究人员给学生进行气候变化讲座,2)学生和老人的焦点访谈,3)学生在班上报告分组焦点访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