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物种消失导致传统生态知识流失

发布时间:2014-01-29
来源:综合保护中心

传统生态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可,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导致这些知识的快速流失。同时,人们虽然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是导致传统生态知识流失的原因之一,但是这方面的定量研究仍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2年高级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野外培训班”独立课题期间(2012119日至21日),3名学员(Zhang KaiTeoh Shu WoanLi Jie)在4位老师(Eben Goodale Kaoru Kitajima Robert Bagchi Rhett D. Harrison)的指导下进行了研究。 研究地点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宋乡境内的布龙自然保护区周边的5个爱尼族村寨,该地区内的大量物种已经消失,适合对物种消失是否导致传统生态知识减少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讨论生态知识减少对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研究人员准备了35种鸟类(10种当地常见、10种当地少见、10种在当地已经消失、5种在当地没有分布但有同属的种)和13种哺乳动物(6种当地仍有分布,4种在当地已经灭绝,3种在当地没有分布但有同属的种)的照片,随机选择了满足要求的113名村民进行逐一采访,请他们用当地语言说出照片上当地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名字,同时记录了采访对象的年龄、性别、少年时期去森林的频率等信息。 

结果表明:虽然村民的年龄与其少年时期去森林的频率正相关,且可能与其它导致传统生态知识流失的因素(比如对森林的依赖程度的降低)紧密相关;总体上男性比女性村民,年纪大的比年轻的村民辨识鸟类的能力强;但是排除年龄、性别和少年时期去森林的频率的影响之后,物种丰富度对于村民辨识鸟类的能力影响最大,即常见鸟种比少见鸟种被更多村民正确辨识到属和种水平;而在当地已经消失的鸟种虽然也有部分村民能辨认到属,但无一种被辨认到种。

但是村民辨识哺乳动物的能力与研究人员的预判相反,即在当地已经消失的种类被更多的村民辨认到了种的水平,这是因为这些种类更引人注目,让人难忘(有些采访对象说他们只是在电视记录片中见过这些种类)。

今天的年轻人不像他们父母一样从小就对森林动物耳濡目染,因此与这些物种相关的知识就从记忆文化中消失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传统生态知识的快速流失可能形成的正反馈会加重未来的实施保护的难度。严格执行法律非常重要,建立保护伦理同样必不可少。我们提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尤其是结合与当地稀有和灭绝物种的故事、节庆和实际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在开展本研究的勐宋,仍生活者一些掌握大量传统生态知识的老年人,建议关于当地环境的教育项目能利用这些老年群体关于森林的认识。 

相关研究已在国际期刊PLOS ONE杂志上Shifting Baselines on a Tropical Forest Frontier: Extirpations Drive Declines in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发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亚洲考察项目举办的年度“高级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野外培训班”从2009年起至今已经举办了5届,已建立起一套模块化培训课程计划,包括:模块1:热带亚洲森林生态学和保护, 模块2: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R),模块3:保护生态学实践,模块4:独立课题研究。独立课题期间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各组学员全程参与科学研究从课题设计到论文撰写的全过程。独立课题时间虽短,学员却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并且已产出6篇期刊论文,移步http://www.pfs-tropasia.org/publications/ 可见详情。 

 

 

 

本文作者:刘景欣

责任编辑:万金鹏_151c5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