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植物园与生物分类项目”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2012-01-20
来源:科技外事处

我园承担的 “南美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inneo)的保育和开发利用研究” 、“喜马拉雅特有植物象牙参属(Roscoea)的系统发育及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三种蒟蒻薯属植物的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等三个“植物园与生物分类学研究项目”于2012年1月15日通过了由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整合生物学处组织的项目验收。

根据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整合生物学处邀请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丁文军研究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吴国江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研究员、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处长陈维平、我园园副主任曹敏研究员等专家组成了验收专家组。专家组在听取了三个项目的工作总结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经质疑与答辩,一致认为我园承担的三个项目已完成任务书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该批项目包括植物系统分类和保育研究,完成情况良好,取得主要成果有:

1、“南美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inneo)的保育和开发利用研究”:(1)该项目系统研究了南美油藤在西双版纳地区物候节律变化;掌握了南美油藤快繁(扦插、种子实播和组培繁育)和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建立高产示范栽培基地100亩,平均亩产干种子达150 kg;并对南美油藤产量和品质随不同海拔区域变化的响应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2)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2篇;申请专利6项,授权4项;获得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证的“林木良种证”证书;鉴定科技成果1项。

2、“喜马拉雅特有植物象牙参属(Roscoea)的系统发育及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1)该项目采集了象牙参属17种或变种(占本属的65.4%)3588个个体。通过核基因ITS和叶绿体基因psbA和trnL-F作为分子序列标记研究发现,象牙参属的古老单倍型分布于喜马拉雅区域,而现代单倍型多样性中心却在横断山地区,这两个区域的单倍型不重叠,分化时间至少为15-17百万年前。生态位模型分析显示,东西两边的分界线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北走向区段,以此为界形成了象牙参属物种及单倍型东西两个区域不重叠的分布格局。(2)在自然居群中发现了大花象牙参和早花象牙参的杂交类群,通过分子检测,确定了这一自然杂交现象的存在。基于象牙参属腊叶标本开花物候记录,结合实际物候的观察发现,分布于喜马拉雅中部三种象牙参属植物的开花物候与100年前相比,分别推迟了15-30天,该现象可能是高山植物对全球变暖产生了生理响应。

3、“三种蒟蒻薯属植物的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1)该项目通过对老虎须25个居群322份样品的叶绿体三个片段的序列分析,为滇南和滇东南的生物地理隔离提供了分子上的证据,也为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和古气候变迁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支持;通过利用核片段ITS和叶绿体片段对该属植物6个种的36份样品的PCR扩增和测序,验证并推荐rbcL+matK片段为该属物种鉴定的条码,ITS为候选条码。(2)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2篇和SCI论文1篇。

“喜马拉雅特有植物象牙参属(Roscoea)的系统发育及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项目汇报
象牙参属植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三种蒟蒻薯属植物的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项目汇报
蒟蒻薯属植物大小苞片的系统发育与进化
 
“植物园与生物分类项目”验收会
本文作者:吴毅

责任编辑:吴毅_151c5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