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教育 > 科普文章

蛇年话蛇|版纳植物园有哪些常见蛇类?

发布时间:2025-02-10
来源:环境教育中心

2025年是乙巳蛇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视为智慧、灵性和神秘的象征,更是十二生肖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据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爱好者观察记录,版纳植物园内记录到的蛇类目前超过30种,包括可爱的勐腊钝头蛇、青翠碧绿的绿瘦蛇、行动敏捷的过树蛇、会滑翔的金花蛇等。它们是版纳植物园里的“原住民”,在这片雨林中繁衍生息,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它们是自然界的“精灵”,虽然常让人感到畏惧,但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值此蛇年之际,不妨来看看版纳植物园有哪些常见蛇类吧,感受雨林精灵之美,也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以下图片均来自博物观察者们的实地记录。(注:大部分蛇类都在夜间活动,除非专门去找,偶遇的概率不大,大家来园中游玩不必担心会遇到蛇~ )


PART A 无毒蛇类


01 勐腊钝头蛇

摄影丨廖辰灿

勐腊钝头蛇(Pareas berdmorei),非常温顺可爱的小蛇,以吃蜗牛和蛞蝓为生。其下颌的左右两侧可独立活动,功能各不相同,当它捕食蜗牛时,带有防滑齿的右颌固定住蜗牛的外壳,而左颌则探入壳中,将蜗牛肉从壳中吸出。因为绝大多数蜗牛壳都是右旋的,因此适应了捕食右旋蜗牛的钝头蛇面对左旋蜗牛时便会束手无策。


02 横斑钝头蛇

摄影丨马泽豪

横斑钝头蛇(Pareas macularius)体形很小,平均体长仅20至30厘米。主要以蛞蝓及蜗牛为食,有着圆钝的头部和构造特殊的牙齿,能够直接把蜗牛从壳里掏出来一口吃下。它们的眼睛又大又圆,颈部和头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一般昼伏夜出,行动迟缓,喜好阴暗潮湿并有蜗牛和蛞蝓大量出没的环境。性情温顺 ,无毒。

横斑钝头蛇的存在是生态系统健康、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既控制了蜗牛的数量,同时它们自己的数量也被其他的捕食者所控制。


03 三索颌腔蛇

摄影丨申思珂

三索颌腔蛇(Coelognathus radiatus)——会“演戏”的蛇。

常称为三索锦蛇。体形较大,以日行为主的无毒蛇,成体普遍体长在1.5米以上,它们行动迅速,生活在低山丘陵、溪流沼泽、村庄农舍附近。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窜,如果感觉无法逃走,就会弓起前半截身子,张开大口、颌腔膨大,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威武,达到吓跑对手的目的。如果这招无效,还会原地躺平,将头部和腹部朝天装死。


04 沃氏过树蛇

摄影丨莫海波

沃氏过树蛇(Dendrelaphis vogeli)——在树上飞快游走的高手。

过树蛇的身体又细又长,可在森林灌丛之中快速攀爬游走,因此又称“藤蛇”。过树蛇的爬行速度极快,受到惊扰后便扬起脖子,快速爬到树上。沃氏过树蛇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于2020年发表的新种,模式采集地就在西双版纳勐仑镇。该物种是以著名蛇类分类学家Gernot Vogel先生(德国)的姓氏命名,以表达对他的敬意以及他对该属长期系统研究的突出贡献。

注:同属的过树蛇(Dendrelaphis pictus)在园中也有记录,两者习性和外观相似。


05 钩盲蛇

摄影丨马泽豪

钩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不细看还以为是条蚯蚓。

在我国钩盲蛇主要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地区。身体没有明显的分节,呈现出圆柱形的体形,再加上善于打洞,常常出没于田地、枯木、落叶堆、石堆下或花盆之中,常被人误认为蚯蚓。

钩盲蛇是一种营穴居生活的蛇类,常在夜间外出捕食白蚁、蚂蚁或其它昆虫的幼虫、卵、蛹等。钩盲蛇的眼睛已经高度退化,变成了一个小点,不能成像,只能感光。不过由于钩盲蛇多数时间是在黑暗的地下活动,眼睛本就起不来太大作用。钩盲蛇的信子非常灵敏,能帮助它收集周围的环境和猎物的信息。


06 黄斑渔游蛇

摄影丨李关宏

黄斑渔游蛇(Fowlea flavipunctatus)——捕鱼技艺高超的“渔夫”蛇。

黄斑渔游蛇是一种无毒蛇,全身以黄褐色为主,间杂着少数的黑色花纹。主要以捕食两栖动物和鱼类为食。黄斑渔游蛇生活在离水不远的植被从中,郊区的农田、公园的水塘等都会是它们生活的区域。遭遇惊吓或伤害时,会像眼镜蛇一样将身体立起,用颈部的骨头将颈部的皮肤尽量的撑开,让自己显得高大威猛,试图威慑、驱赶敌人。


07 灰鼠蛇

摄影丨吴福川

灰鼠蛇(Ptyas korros),是非常胆小的蛇,见到人就跑。

身体细长,一般在1米以上,最大可到2米。它是一种无毒的蛇,行动敏捷,性情温顺。因为灰鼠蛇十分胆小,所以从来不会主动袭击人类。并且灰鼠蛇行动灵敏,逃跑十分迅速。常攀援于溪流或水塘边的灌木或竹丛上,有时也到地上寻找食物。昼夜均活动,捕食蛙类和蜥蜴。


08 细白环蛇

摄影丨马泽豪

细白环蛇(Lycodon subcinctus)——会玩“诈骗”的蛇。

细白环蛇为无毒蛇,但外观非常像银环蛇。全长可达1 m,通常在90cm以内。黑白环间纹的花样易与银环蛇混淆,但白环蛇属的花纹相对疏散,不规整,环纹数量少。常在夜间活动,以蜥蜴为食,尤其是壁虎和各种石龙子。如果见到应与其保持安全距离,因它与致命的银环蛇非常相似。


09 束纹小头蛇

摄影丨刘光裕

束纹小头蛇(Oligodon fasciolatus)——喜欢偷吃鸟蛋的蛇。

束纹小头蛇个头不大,体色灰色如枯叶,喜欢在夜间活动,主要是鸟蛋等为生,经常偷吃鸡蛋,老百姓俗称“偷蛋蛇”,它独特的牙齿可以割开鸟蛋,是鸟类的宿敌。


10 闪鳞蛇

摄影丨马泽豪

闪鳞蛇(Xenopeltis unicolor)——身披五彩斑斓的黑。

性格温顺且胆怯,喜欢把自己埋在枯枝落叶,朽木,甚至是石块下,喜欢钻各种洞穴,属于洞栖性的蛇类,成体可以长到1m左右,浑身为蓝褐色(或棕褐色),腹部为白色,通身无色斑花纹。身体在阳光或闪光灯照射下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光泽。主要以小型啮齿类或两栖类动物为食,喜欢以缠绕挤压猎物令其窒息致死的方式猎食。


11 缅甸蟒

摄影丨朱仁斌

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中国体形最大的无毒蛇。

缅甸蟒一般体长在4至6米,最长可接近10米。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躲在灌木丛中,善于攀爬和游泳。虽然没有毒,但其强大的绞杀能力足以让很多动物无法招架。

通常以哺乳类、鸟类和爬行动物为食,在捕食猎物的时候时常慢慢爬行接近猎物,然后会瞬间用尖锐的牙齿紧紧地咬住猎物,利用强壮的身体将其缠绕窒息而死,最后才慢慢将猎物整个吞下。


PART B 有毒蛇类


01 金花蛇

摄影丨赵江波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雨林中会“飞”的蛇!

金花蛇体形细长,色彩丽美,有一身迷彩般的金色花纹,是较为罕见的蛇种。金花蛇在滑翔的时候会张开肋骨让身体变得扁平,并在空中做波状起伏运动,看起来就像是在空中飞翔,因而得名“飞蛇”,但这种现象很少被观察者记录到。


02 绿瘦蛇

摄影丨张鹏

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最具邪魅气质的“蛇精脸”。

标准的绿瘦蛇,通体绿色,身体极其细长,可达70-100 cm,这种体形使得它们完美的适应了树栖生活。头部呈六棱形状,眼睛大,视力非常发达,具有复眼和立体视觉。常攀援在树枝上进行捕猎,行动迅速,主要猎物包括蜥蜴、鸟类以及其他小型啮齿类动物。

绿瘦蛇是一种有毒的后沟牙毒蛇,但其毒性较轻,对人并不构成太大威胁。有趣的是,它们的名字里虽然带着“绿”字,但也有棕色、黄色甚至蓝色的个体。


03 绿林蛇

摄影丨廖辰灿

绿林蛇(Boiga cyanea)——酷似非洲死神“绿曼巴”。

身体细长而两侧扁平,头部巨大,眼睛也非常大,瞳孔为垂直形态。通常栖息在森林中,白天会盘绕在树枝上休息,而夜晚则会积极捕猎,寻找蜥蜴、其他蛇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绿林蛇是后沟牙蛇类,其毒液可以帮助它制服猎物。尽管它们具有毒性,但对人的威胁不大。


04 广西林蛇

摄影丨马泽豪

广西林蛇(Boiga guangxiensis)——丛林中的“猫眼杀手”。

体长约1.6米,体背面橄榄色,后段略带暗灰色,具黑色波状横纹,横纹在体前部尤为明显,每一横纹宽占2-3枚鳞;体前段横纹之间散以朱红色小点;头部灰黑色,上唇黄白色,腹面白色;栖息于低海拔阔叶林的树木上,有微量毒性;夜行动物,主要以鸟类、蜥蜴等为食。


05 繁花林蛇

摄影丨马泽豪

繁花林蛇(Boiga multomaculata)——花纹繁复的有毒蛇类。

因全身布满繁复的花斑,因此而得名。在民间,人们根据它身在的花纹,形象的称之为“金钱豹”蛇。繁花林蛇喜欢栖息于山区林中,它们善于攀爬,常在灌丛和树木上活动,常在林间伏击鸟类和蜥蜴,咬住猎物后,让毒液缓缓流入猎物体内,并将其整个吞下。受到惊动时颈部常弯成“S”形,准备蓄势攻击。


06 云南环蛇

摄影丨王桂娟

云南环蛇(Bungarus wanghaotingi)——剧毒却胆小谨慎的蛇。

云南环蛇以前是作为银环蛇的云南亚种,后被提升为种。银环蛇的毒液为神经毒素,可直接作用于神经和肌肉,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器官的功能障碍。银环蛇的毒牙非常细小,所以在被银环蛇咬后,很多人都没有任何感觉,直至身体出现恶心、头晕、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症状,因此致死率非常高。

尽管有着剧毒傍身,银环蛇依然胆小谨慎,非繁殖期的银环蛇见到人后,通常的第一反应不是迎战和攻击,而是逃走,此时只要人没有阻断它的逃跑路线,它是不会咬人的。繁殖期就另当别论。

相关报道:成都生物所在云南盈江发现剧毒蛇新种——素贞环蛇


07 西南眼镜蛇

摄影丨李洪林

西南眼镜蛇(Naja fuxi),学名中的fuxi取自人首蛇身的伏羲,因此也称为“伏羲眼镜蛇”,这是中国学者于2022年发表的第一个眼镜蛇属新种。本种分布于云南、四川和广西,可能延伸到泰国、缅甸、老挝和越南。

长期以来,我国记录的眼镜蛇属只有孟加拉眼镜蛇(N . kaouthia)和舟山眼镜蛇(N . atra)。舟山眼镜蛇广布于中国南方,而孟加拉眼镜蛇分布于西南地区。科学家在整理孟加拉眼镜蛇标本时发现,仅藏南地区的标本属于孟加拉眼镜蛇,而云南和四川的标本与孟加拉眼镜蛇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身体背面的斑纹、腹鳞的数量以及颈后图案等。结合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四川和云南的 “ 孟加拉眼镜蛇 ” 是不同的物种,并将其命名为西南眼镜蛇。

相关报道:中国发现眼镜蛇属一新种——伏羲眼镜蛇


08 泰国颈槽蛇

摄影丨王丽兰

泰国颈槽蛇(Rhabdophis siamensis),又名暹罗颈槽蛇。

颈槽蛇属种类很多在勃颈处有红色斑,民间常俗称为“野鸡脖子”。颈槽蛇属为后沟牙毒蛇,因为注毒困难所以危险性较低,非过敏体质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过敏体质有致死的先例。


09 黑纹颈槽蛇

摄影丨莫海波

黑纹颈槽蛇(Rhabdophis nigrocinctus)没有明显的红色斑,在其眼下、眼后及颈侧各有一条较宽的黑色线纹,是其辨识特征。常于夜间出来活动。


10 兰纳竹叶青

摄影丨张鹏

兰纳竹叶青(Trimeresurus lanna)——隐蔽且慵懒的“杀手”。

兰纳竹叶青具有性二态现象,雄蛇的头侧有上红下白,体侧有上白下红的色带,而雌蛇及未发色的幼蛇头侧体侧则为白带。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蜥蜴、鸟和小哺乳类等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

繁殖为卵胎生。常隐蔽于树枝上,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而不易被人们发现,在野外工作因误触被咬伤的概率很高,一定要小心防范。

注:兰纳竹叶青是2024年发表的一篇科研文章中从坡普竹叶青(T. popeiorum)中分出的新种,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北部、泰国北部。

相关报道:新种简报 | 一些竹叶青蛇属的分类变动


11 滇南竹叶青

摄影丨莫海波

滇南竹叶青(Trimeresurus guoi)栖息地多在山区的灌木丛、低矮树林中或林缘草地上。夜行性,主要捕食鼠、蛙、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滇南竹叶青具有较强的伪装形态和体色,这一特性不但有利于在觅食过程中获取猎物,同时也是避免其天敌攻击的重要手段。


12 眼镜王蛇

摄影丨廖辰灿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眼镜蛇科成员。

眼镜王蛇体形较大,大多体长3~4 m。当遇到危险时,其前身1/3竖起,颈部两侧会膨胀起来,会主动攻击人畜,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舌头很灵敏,能通过空气侦察敌情,辨别猎物的类别。喜欢独居,常在水旁、岩缝、树洞内,能爬树。以其他蛇类、蜥蜴为食,也吃鸟类、鸟卵及鼠类。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成立于1959年,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全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800 余种,建有39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截止2025年2月,版纳植物园共记录了63种兽类、337种鸟类、46种爬行动物、28种两栖动物、468种蝴蝶和 920种蜘蛛,是进行博物观察的绝佳场所。

本文作者:莫海波

责任编辑:莫海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