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教育 > 科普报道

2025国际博物馆日图片展|雨林“蛇”影

发布时间:2025-05-16
来源:环境教育中心

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围绕本年度博物馆日主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推出版纳植物园的生物多样性系列展之——雨林“蛇”影图片展,带您体验一场惊心动魄的雨林精灵之美。

蛇是一种让人又怕又爱的动物,一说起蛇,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其可怕的蛇毒,而作为一种没有脚,却能在陆地和海洋游走的动物,来无影去无踪的蛇又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在人类文明早期,蛇作为神秘力量和智慧永生的图腾,出现在古埃及的阿蒙神,中华的伏羲和女娲,印度的娜迦,玛雅的羽蛇神等神话传说中。

全球已记录的蛇类有4100多种,从热带雨林到沙漠,从海洋到高山,蛇类在多样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西双版纳处于热带北缘,多样的生态系统为蛇类提供了丰富的进化空间,1978年和2020年,研究人员在西双版纳先后发现了蛇类新物种,云南颈斑蛇和沃氏过树蛇。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目前记录到的蛇类超过30种。这些生活在热带的蛇,个个身怀绝技,称得上热带的明星物种。比如,体形巨大的缅甸蟒,体长可达八米。钩盲蛇虽然身长只有十厘米,但是具备孤雌生殖能力。金花蛇能扩张肋骨,在雨林巨树间滑翔。绿瘦蛇长着横向瞳孔,有极其特殊的视觉能力。还有,仅能进食右旋蜗牛的勐腊钝头蛇,鳞片能反射出七彩光芒的闪鳞蛇,能在林中隐身的兰纳竹叶青,让人闻风丧胆的眼镜王蛇。

由于环境变化和栖息地减少,绝大多数的蛇类的生存现状都不乐观。蛇,曾经在人类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如今,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蛇已成为难得一见的生物,保护蛇类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本次展览共展出版纳植物园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拍摄的27种蛇,通过摄影作品,让大家得以窥见热带雨林多种蛇类的风采。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今年9月30日。



展出的部分图片


本文作者:杨云

责任编辑:莫海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