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教育 > 科普报道

台湾环境教育考察略记

发布时间:2012-11-09
来源:科普旅游部

10月中旬,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邀请,科普旅游部王西敏作为专家组成员,和WWF中国保护副总监王利民、WWF香港环境教育总监黄碧茵以及华东师大、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等地的专家学者,对台湾进行了环境教育的专题考察。意在通过实地参观和专家研讨,了解台湾不同自然中心的运营方式和组织特色、环境教育项目设计和操作的原理。

在台湾环境教育学会的安排下,本次考察了11个不同类型的环境教育实施机构,包括关渡自然公园、五股湿地、阳明山国家公园、触口自然中心、水雉生态教育园区、七股潟湖、台江国家公园、内双溪自然中心、猴峒旧煤矿区一日导览项目、双连碑环境教育基地和武荖坑环境教育中心等。一路上和台湾林务局、大学、NGO、中小学等不同机构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交流心得,取长补短,颇多收益。

受欧美发达国家影响,台湾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早,风格多样,其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承担主体的多元化

台湾环境教育的主体单位多种多样,有具有政府背景的各国家公园(如台江国家公园、阳明山国家公园)、林务局的自然中心(如触口自然教育中心)、各种民间社团,包括各地的鸟类保护组织(台北野鸟会、台南野鸟会)(如关渡自然公园、水雉生态教育园区)、荒野保护协会(如五股湿地、宜兰县双连埤生态教室)、千里步道协会(如猴硐煤矿博物园区)、人禾环境伦理发展基金会(如内双溪自然中心)等,以及经营性质的游憩区(如武荖坑环境教育中心)。这些由上到下、由政府到民间、由学术机构到社会团体共同营造的环境教育体系,充分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二、环境教育场所的多元化

台湾具备了从高山、沟谷、溪流、平原、沼泽、海洋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加上不同区块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也使得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教育的场所及设施条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内双溪自然中心在山地斜坡上利用原有的苗圃建成,并充分发挥山地步道的作用;猴硐煤矿博物园区利用废弃矿区的设施,并和社区发展相互结合;宜兰县双连埤生态教室利用双连埤野生动物保护区(埤为水塘,双连埤则为两个相连的水塘)周边的自然与人文设施;关渡自然公园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修建的污水处理湿地;五股湿地利用河滨湿地;武荖坑自然中则利用景区内的山间小溪等等。

在台湾,环境教育一般都要求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所以一般的环境教育场所除了有相应的建筑物,开展室内教学或展示外,很大一部分为露天的自然或人工营建的半自然场所。部分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还有一些特殊的设施,可满足特定的环境教育功能,如触口自然中心的绿建筑,就具有绿色建筑理念的展示和教育功能;而武荖坑环境教育中心的屋顶是一个铺满草的斜坡,可开展多种户外活动。

三、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

由于承担环境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开展环境教育场所的多元化,而开展环境教育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条件,反映区域特质,这也使得相应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趋向多元化。如水雉生态教育园区主要介绍水雉的生态保育工作,除了室内介绍,还可以现场观摩;触口自然教育中心通过户外教学、专业研习等方法,介绍环境相关的知识;武荖坑自然中心通过走进山溪,现场体验,了解山溪的环境与生态特征。关渡自然公园每年举办的国际赏鸟博览会,来自新西兰、日本、德国等十几个鸟类保护组织、几十名义工、近万名公众的参与俨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而根据环境教育的目标受众以及受众的需求,通常可以分为一般的导览和相对系统的课程学习,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导览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过渡类型。一般的导览通常针对景区里的游客,课程学习一般针对中小学生。而根据台湾新颁布推行的《环境教育法》,部分机构也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政府工作人员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四、环境教育研究的多元化

台湾的多所大学开办有环境教育专业,培养从本科到博士的环境教育专业人才,如台湾师范大学、真理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等,特别是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骨干教师均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从研究领域到务实操作对环境教育的推动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教育研究所的周儒教授对该所毕业的202名硕士以上的环境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54%的人毕业后在教育学术领域工作,另有20%的人在政府、NGO、基金会、自然教育中心等地工作,这些人成为台湾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次环境教育考察对进一步推动我园的环境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有机地结合环境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环境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并与国内、国际环境教育领域的各类人才和机构合作,使得我园成为国内重要的环境教育基地,是今后重点的工作方向。

触口自然教育中心一景

经验分享

利用水箱探求水底的奥秘

 

本文作者:王西敏

责任编辑:刘光裕_151c5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