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教育 > 科普报道

科学与艺术:数字科普传播的新观念

发布时间:2012-08-22
来源:科普旅游部

8月11日至18号,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小型国际研讨会,及2012年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版纳植物园数字化组的潘勃、科普教育组的陈文有、刘光裕先后参加了此次会议。

网络科普小型国际研讨会由科学院网络联盟主持,邀请了来自数字艺术、科学教育和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介绍了数字技术在科学领域的一些成果和未来工作构想。科学与艺术研讨会由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和北京市科协联合主持,参会者融合了来自科学院科普联盟、北京高校、中关村科技展览中心、故宫博物院和科技馆相关领域的人员。报告逐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当代科普传播的技术、科学素养、设计、以及新媒体如何协同科学以促进科普传播等方面的内容,回顾了科学传播中的一些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其中有一些与植物园颇有关联。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的David Jacobs教授,介绍了以叶片识别植物的LeafSnap项目。该项目旨在实现公众利用手机便可以识别常见的植物。公众在手机上下载应用之后,便可通过拍摄植物叶片来识别常见植物,识别率可高达70%,具有一定的科普运用价值。美国教育家Edee. W介绍了美国化学素养教育方面的工作,而法国第八大学的Ghislaine Azemard则介绍了数字多媒体在教育方面的应用。Azemard是法国著名的艺术家,主要负责世界遗产数字化方面的工作。她以居里夫人的网络化为例,用现代数字技术从现了大科学家的实验和生平事迹。科学院网络中心则介绍了他们开发云服务和“掌上中科院”手机应用的工作。

美国德州农大大学的武昕原教授则介绍了他在生态学教育中的一些思索和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以如何推进高端科技化科普为题,给大家介绍了如何将孩子的兴趣、认知和科技、科学联系起来的故事。李象益遍访世界主要的科技馆,经验丰富、视野开阔,还特别针对中科院的优势,针砭优劣,对科学院的科普事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讨论环节,也有参会者对本次会议中一些新技术提出疑问。如新媒体是否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新媒体是否真的提高了公众的积极性和科学素养等等。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方便快捷。除了传统的科普活动与展览,版纳植物园也利用现有网络开展不少植物与生态相关的科普教育,有专门针对大学以上级别人群的【学术】模块,拟在通过开放的论坛,收集中国最前沿的生态学研究故事,浏览者可快速浏最新的论文在研究什么,发表在什么杂志上,是哪个机构发表的等信息,旨在让专业内学生分分钟掌握中国生态学、植物学最新动态;【自然的故事】模块,则以美国科学杂志新闻Science Now为模版,翻译收集自然故事,与版纳园的电子杂志【雨林故事】一起构建最精彩自然科学故事;其它,诸如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均可互动。如若你遇到陌生的植物,可以@我们的微博【sina微博腾讯微博】,我们组成的团队一般可以解答植物方面基本常见的问题,也可到【版纳植物园豆瓣小站】浏览,欣赏热带花卉等等。

本次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还有很多关于化学、心理学、天文以及展览方面的报告,不能逐一而论。相信这样的会议定能让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播走得更高、更远。

2012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会议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报告中

本文作者:刘光裕

责任编辑:刘光裕_151c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