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参加2011年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
8月24至26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承办的2011年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在京举办,我园派代表参加。
交流会由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常务副园长王亮生主持。植物所党委书记赵锡嘉、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出席会议并致辞。高勘指出,下一阶段,中国科协科普部主要在:一、增加科普教育基地;二、提升现有科普基地的科普能力;三、发挥科研院所优势,注重科研和科普的联动;四、成立科普合作联盟,加强各科普教育基地的交流;五、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普基地的生存模式等方面加强工作。
中科院植物所所长助理林金星做题为《植物所科普工作介绍》的报告,从北京植物园的科研和科普资源、当前植物园的科普工作情况、经验与展望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北京植物园发挥地区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全国科普日、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等大型科普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科院植物所匡廷云院士做题为《开展科普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的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出当前科普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特别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建立为例,讲述了生命科学为什么在物理学实验室产生的故事,阐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匡廷云院士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她从前苏联留学回国初期,就响应国家号召,和中国鸟类学院士郑作新等为公众开展了各类科普讲座活动。
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科普组组长王英伟以北京植物园2008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为例,详细介绍了大型科普活动的策划经验,指出当前存在海量的科普需求、众多的科普资源,要做出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需要一支专职的科普队伍和政策、经费上的保障机制。来自中科院植物所的副研究员姜联合,则以《国内外科学普及现状及发展趋势解读》为题,介绍了发达国家科普机制,重点介绍了澳大利亚青少年科普项目,解析如何将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她以“全球碳循环及森林植被固碳过程”及“森林水文学”为例,介绍了如何把科研与科普相结合。她指出,当前我国科普宣传面临科普内容“空心化”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此外,有来自8个科研院所的代表,就各自的科普活动做了经验交流。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科普活动处处长王松光特别代表中国科协,汇报了201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筹备情况,并对历届科普日的筹办经验进行了总结。
会议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了目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建议以省为单位召开经验成果交流会,达成共识后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成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跨行业联盟,分学科、地域开展科普合作,打破目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各自为阵的局面,以便联合争取大型科普项目及政策支持;促进科普事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常态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拓展全国科普日的活动规模和组织形式打下基础;加强科普工作的考核及职称评定机制,稳定科普工作者队伍;并对此类会议的举办提出改进建议,希望此类全国性的会议能够做到主题突出,内容明确,成为指导全国科普工作者今后工作方向的大会。大会闭幕总结上,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科普活动处侯春旭项目主管作了总结发言,他对大家如何加强交流和进行项目申报提出指导意见,并向与会代表通报了中国科协在促进全国科普工作上的一些新举措,如正在规划的科普工作者的职称评价体系等。
我园代表在会议上和各地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不同学科体系科普教育的异同点。除我园外,云南省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还包括云南省科协科普部、云南旅游地学博物馆、云南省气象台、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省科技馆等。云南代表也就如何加强本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经验交流交换了意见。
会场一角
会场报告
北京植物园的科普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