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补蚌20公顷样地野外复查工作顺利完成
5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和版纳植物园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组成的野外工作队完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公顷动态监测样地第三次复查(第四次清查)工作。
根据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ForestGEO)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的技术标准,森林动态样地每5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本次野外复查工作从1月17日开始,持续时间约4个月,对样地内胸径大于或等于1厘米的12万多株树木个体分别进行了胸径测量和健康状况记录(包括死亡、断头、枯稍等信息),并对新增的胸径大于或等于1厘米的新个体进行编号、定位、鉴定、测量等“立户登记”工作。由于该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极高、层次结构复查、层间植物丰富,复查监测工作量巨大、野外劳动强度高,复查人员每天都要面对蚂蟥攻击、蜱虫叮咬,并防范高空枯枝、枯木坠落等威胁。面对这些挑战,野外工作队的党员同志在复查一线建立了党小组,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野外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在雨季到来之前顺利完成样地复查的野外工作任务,为研究热带北缘季节雨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全球变化条件下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格局与动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是中国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建设的标志性工作,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公顷动态监测样地建成于2007年,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中最早建立的森林样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进入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样地之一。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对该大样地开展了15年连续监测,积累了大量的动态监测数据(包括树木、幼苗、种子雨、凋落物动态等),并在国际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林学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该研究平台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项目资助,并支撑了20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科研工作。目前已经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捷克、泰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科学家开展合作,具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
野外工作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