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重大专项首席专家董英山研究员等访问版纳植物园
10月21日,应版纳植物园主任助理、中科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植物功能研究组组长陈江华研究员的邀请,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首席专家董英山研究员和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大豆团队首席科学家周新安研究员到版纳植物园访问,并在中科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举办的系列学术报告会“蔡希陶论坛”第38期作报告。
21日上午,两位研究员为版纳植物园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董英山研究员以 “转基因大豆研究进展”为题,综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转基因大豆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截至2018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接近1亿公顷,目前转基因大豆研发主要集中在抗除草剂、抗虫、抗逆和高产优质等方面 ,并且众多单一或复合性状转基因大豆已实现产业化种植。同时,以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综合介绍了国内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状况和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开发流程。大豆大规模遗传转化技术作为转基因大豆开发的关键技术,目前董英山研究团队已获得突破,规模化转化效率3%-5%,部分大豆基因型达10%以上。此外,我国已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农业生态特点的转基因大豆鉴定技术体系,并且有多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已经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阶段。但董英山也指出,目前我国转基因大豆的研发和推广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希望国内同行能不断突破,为我国大豆的研究做出贡献。
周新安研究员以 “南方大豆育种理论思考与实践”为题,综合阐述了中国南方大豆育种理论框架。中国的大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提高南方大豆的产量对于中国大豆总产量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大豆育种的高产品种的特性特征,理想株型与矮化育种,物质积累与高光效育种,大豆抗逆相关育种,大豆稳产性与抗逆育种多种育种方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作物的“源、流、库”协调理论对于作物的产量的影响和意义;并提出了大豆育种的重要方向,改善现有市场大豆的品质,食用油品质,蛋白质品质,保健品质,直接食用品质等
董英山,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农业部杰出人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三、四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执行专家组专家、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生物技术和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先后有10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奖励,其中主持的4项成果获得吉林省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176篇,其中SCI收录43篇;出版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转基因重大专项“抗病虫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首席专家,主持及主要参加项目55项。
周新安,博士,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1986年7月至1987年3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1990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以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现是该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农业部油料作物遗传改良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油料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品质改良研究室主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主持了“八五”至“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和“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重大课题等项目,主持育成十多个大豆新品种,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论文44篇,主编、参编著作10部。目前研究方向包括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培育,大豆高产、营养高效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重点研究大豆产量、含油量、氮、磷、钾吸收与利用、抗SMV与抗虫等相关基因克隆与转基因育种,大豆分子标记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董英山研究员作报告
周新安研究员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