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赛流程
大赛启动:2020年8月
征集阶段:2020年8月-11月15日
评审阶段:2020年11月15日——11月30日
二、大赛规则
(一)征集对象
中国科学院院内各单位、团体和个人(包括在读学生)
(二)征集视频内容
1.科普视频
时长1-5分钟的科普视频,包括科普动画、科学情景剧、科普专题片、科普纪录短片、科学实验微视频、手绘科普视频等形式,可综合运用二维、三维、实拍等方式,内容积极向上,兼具科学性、艺术性及趣味性。
通过科学而有趣、权威而活泼的影像,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探索与重大进展,通过对相关科学问题和原理的解读,助于公众理解正在发生的科技变革及其走向;针对社会生活热点或经典话题,结合公众的兴趣点,用科学的声音准确释疑其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并提供理解这些问题的新视角。
选题包括但不限于:科学最前沿、你不知道的科学真相、用科学击破谣言、走进实验室、科学仪器Style、探秘大科学装置、科学反差萌、科学之美、科学强人、管窥科学、“我眼中的XXX”、科学跨界等。
2.科普短视频
时长15s—60s的科普短视频,短小精悍,配音动感,贴近生活,真情实感,优先竖屏拍摄,形式上不作限制,鼓励创新形式,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更多融入让人乐于接受的互联网元素。
选题包括但不限于:随手拍我的美丽科学院(建筑、实验室、人等)、科学正能量、科学正青春、科学传承人、科学院“院宝”(人、设备、成果等)、我的科研生活、你做实验的样子真的很美、写给未来的科学院等。
(三)征集视频要求
1.参赛者承诺参选作品的原创性,版权无争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科学性,不涉及商业宣传;
2.参赛作品通俗易懂,视角独特,内容能够令一名普通科学爱好者理解且产生一定兴趣;
3.参赛作品能够阐明科学原理或体现科学精神,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可以有不同深度的理解。
(四)参与方式
1.作品提交:2020年10月15日截止。
2.提交格式
(1)科普视频
作品时长1-5分钟,720P以上高清MP4,单个视频大小不超300M,并附上视频作品参赛表,参见【附件2:大赛视频参赛表】。
(2)科普短视频
作品时长15s—60s,竖屏最佳,可手机拍摄,视频画面完整、清晰、稳定,尽量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拍摄,无明显背景噪音,有配音或配乐最佳,有字幕更佳,视频大小不超过150M,并附上视频作品参赛表,参见【附件2:大赛视频参赛表】。
(3)作品提交
作品提交至环境教育中心科学传播组,邮箱:yangz@xtbg.ac.cn,QQ:88057616。电话:06918713665。
三、活动评审及奖项设置
(一)评审方式
主办方将成立专家评审团,由科普科研领域权威专家、视频领域权威专家及媒体权威专家等组成,共同参与大赛评审。
(二)评审流程和奖项设置
1.初评
时间:11月中旬
评审方式: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筛选,评出50份优质入围作品(科普视频、科普短视频各25部)。
注:入围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2.终评
时间:11月下旬
评审方式:专家评审团对初评入围作品打分,产生获奖作品。
(三)奖项设置
竞赛单元 |
入围奖 |
一等奖 |
二等奖 |
三等奖 |
最佳组织奖 |
科普视频 |
若干 |
1名 |
3名 |
6名 |
5名 |
科普短视频 |
1名 |
3名 |
6名 |
注:最终名额设置视具体情况确定
作品入库:
获奖的科普微视频,将被录入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视频库,大赛所有参赛者都可以参加由中国科普博览主办的沙龙和培训,可以获得视频制作优化、传播优化等服务,并有机会在中国科普博览、科学大院等科普公众号进行传播,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媒体进行展播,还有机会推荐给国家级微视频大赛。
(四)评审标准
创新性:围绕作品选题进行创作,整体构思新颖,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创意;
科学性:正确、清晰地表达科学内容,或正确使用了相关领域科学原理;
艺术性:设计思路清晰、完整,画面感强,视角独特,表达形式新颖;
趣味性: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传播性:遵循传播规律,在展映阶段视频在各媒体平台的点击量、点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