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人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发表日期:2020-11-30 梁水清 打印 放大 缩小 【关闭】
为促进我园与国内质谱实验室间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我中心同位素质谱仪相关技术人员的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拓宽中心人员认知同位素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新领域的视野,中心实验室郭娟和梁水清于2020年11月20日至23日赴武汉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并于会议期间前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交流。
年初,那座让全国人民“深深牵挂而夜不能寐”的英雄城市——武汉,如今早已“疫散花开,云开月明”,迎来了一场同位素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的学术盛会。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和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共邀来自国内外1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500余名代表参会。
大会主要聚焦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共设有气体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水文与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等10余个分会场的会议专题,内容涵盖了地质年代学、天体化学、地幔地球化学、岩石矿床研究、表生环境(大气、粉尘、陆生植物、河海流域、湖泊等)研究及同位素分析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等学科领域。会议期间,近200位同位素专家、科研工作者及同位素分析技术人员围绕近两年来的同位素分析新方法以及相关应用研究等作了精彩报告:
大会首日,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专家,李曙光院士结合多个研究案例介绍了Mg、Zn、Ca、Fe等金属同位素如何示踪深部碳循环,并指出当前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的研究前景与技术难点;徐义刚院士做了“同位素与宜居地球研究”的报告,他介绍了同位素强大的示踪功能,指出同位素是研究“宜居地球”要素(温度、含氧量、PH、pCO2、高程等)的重要替代指标,在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献华院士介绍了同位素技术在“深时高精度地质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存在问题是各实验室的能力建设匮乏,强调未来应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除大会报告外,各个分会场的专家学者也做了相关领域的报告,如天津大学刘学炎介利用氮同位素研究陆生植物不同功能性状和不同氮负荷条件下其氮的来源和利用机理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储雪蕾介绍了同位素研究新领域:稳定同位素中多同位素体系(具有两个以上的稳定同位素),如微生物过程多硫和水循环过程多氧同位素的质量相关分馏原理及应用。此外,还有很多侧重于同位素分析技术或仪器优化的精彩报告:如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范昌福详细介绍了细菌反硝化法测定10-6级硝酸盐的氮和三氧同位素的分析测试方法和实验要点,并分享其对仪器和分析系统优化的一些实践经验;成都理工大学白兴涛对一种新型MAT-253 GasbenchⅡ进样系统的研制方法和经验分享等。
与会期间,我中心人员还前往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交流,向相关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请教和学习了一些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方法及其前期处理工作等,同时也对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归置、使用管理和维护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此次研讨会的学习,及与国内实力较强的同位素质谱实验室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我中心同位素分析技术人员学习并了解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沿科学问题及发展动态等,同时也从中汲取一些同位素分析适用技术和经验,启发新思路、开拓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以更好地为我园同位素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图1 大会报告现场
图2 气体稳定性同位素分会场
图3 参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