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子站群! 2022/04/06 上午9:17:24 星期三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新闻动态

版纳植物园4篇论文获评2024年度云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研究生处

近日,云南省学位委员会与云南省教育厅联合发布《2024年云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认定结果的通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共有4篇学位论文入选,其中庞志强、张云冰、莫雨轩三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评“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刘嘉智硕士的学位论文获评“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本次评选针对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期间云南省各高校与科研院所授予学位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全省共认定优秀博士论文105篇、优秀硕士论文257篇。

庞志强于2018年9月进入版纳植物园热带稻种保护与遗传改良研究组,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2023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徐鹏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为植物—微生物组互作机制,博士论文《植物不同根系类型的功能微生物组及其塑造效应》系统解析了不同植物功能微生物组的形成与稳态维持机制。该研究首次发现双子叶植物根系分泌物可招募具有固氮功能的微生物,揭示了功能微生物在维持生境稳态中的关键作用,为拓展“根际”概念和深化根系生物学功能理解提供了新范式。庞志强以第一作者在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等微生物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相关成果累计被引800余次。

张云冰于2018年9月进入版纳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张教林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其博士论文《桑寄生植物和寄主植物的功能性状及其生态意义》通过测定桑寄生与寄主植物的养分、水分及解剖性状,系统揭示了两者在生态适应策略上的差异。研究首次在区域尺度验证了“氮寄生假说”,并提出桑寄生植物因特殊寄生生活方式所面临的水力需求矛盾及其应对机制——优先保障枝条水力安全以维持木质部传导功能。主要成果发表于New Phytologist,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面上项目资助。攻读博士期间,张云冰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Tree Physiology、Plant 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4篇,合作发表论文10篇。

莫雨轩于2017年9月进入版纳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进行硕博连读,2023年6月毕业,导师为刘文耀研究员。其博士论文《热带缺磷背景下半附生斜叶榕功能性状的变化与生态适应》以半附生榕树的“绞杀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同质园实验、全球数据整合与低磷胁迫实验,发现磷获取是驱动斜叶榕“绞杀”宿主树的关键因素。研究系统揭示了该物种通过降低叶片磷分配、提高磷利用效率及激活酸性磷酸酶与磷转运蛋白基因以应对磷短缺的机制,将“绞杀现象”与热带土壤磷限制联系起来。相关成果发表在New Phytologist、Plants People Planet Tree Physiology 等国际期刊。

刘嘉智于2020年9月进入版纳植物园生物信息组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刘长宁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组学数据分析与平台构建。其硕士论文《大戟科多组学数据分析及组学数据平台的构建》系统收集并整合了橡胶树、蓖麻、木薯等重要大戟科物种的基因组、转录组与表观组数据,构建了该科首个科级规模的组学数据库——EupDB(http://eupdb.liu-lab.com/)。该平台不仅集成多组学资源,还开发了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显著提升了大戟科植物数据的使用效率与科研支持能力。相关成果发表于Plant Communications,另以合作作者身份在The Plant Journal、New Phytologist 等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此次4篇论文获奖,是版纳植物园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获奖论文所涉及的前沿研究方向及其产生的创新性认识,也展现了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的长期积累与实力。

本文作者:王雪琦

责任编辑:玉最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