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马先蒿属多样性演化的新认识
2024-11-20
柬埔寨龙血树的分类考证及其染色体水平基因组解析
2024-11-20
豆科锦鸡儿属的DNA条形码和物种分类鉴定
在传统的形态分类中,锦鸡儿属主要依靠形态特征进行物种区分,但是由于形态变异复杂以及形态趋同等因素,使得锦鸡儿属的物种分类仍存在较大问题。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Shabir Ahmad Rather助理研究员结合多年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材料积累,对锦鸡儿属进行了几乎覆盖整个国内分布区的物种取样和多个DNA条形码片段测序,构建了迄今为止取样最全的系统发育树。
2024-10-11
版纳植物园发表植物两新种—勐腊猪屎豆和厚叶石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立足中国云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手段开展系统分类、宏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近期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分别在被子植物大科豆科和石松科的系统分类研究中,发表勐腊猪屎豆和厚叶石杉两个新种。
2024-09-02
《中国马先蒿属植物图鉴》:助力马先蒿属植物快速鉴定与保护
2024-08-12
基于黄杞RAD-seq数据重建海南岛与大陆生物古地理格局
选取分布于海南岛和邻近大陆地区的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 Wall.)为研究物种,对海南岛及其邻近大陆开展了大规模采样,并基于黄杞的RAD-Seq数据深入探索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分化时间以及种群动态历史;同时,结合气候模型数据,评估该物种不同时期的适宜分布区域,以期更准确地揭示该区域的生物地理格局。
2024-08-02
云南特有樟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樟科植物是重要的基部被子植物类群,广泛分布于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的特有性中心几乎全部位于热带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南部与东南部、广西西部、海南和台湾。
2024-06-2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社会经济绿色转型
(1)约98%的试点实现了综合效益的提升,且在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经济发展和景观连通性等方面均显著优于非试点;(2)试点普遍呈现空间聚集性和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具有正外部性;(3)试点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绿色转型特征。
2024-05-29
不同参考基因组对RAD-seq分析中SNP Calling的影响
该研究围绕两种不同参考基因组:使用近缘种(即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作为参考基因组,以及利用物种本种(即黄杞)作为参考基因组。研究发现在使用物种本种作为参考基因组与使用近缘种作为参考基因组之间获得的SNP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即本种作为参考基因组产生的SNP数量明显多于使用近缘种作为参考基因组的情形。这一结果表明,选择物种本种的参考基因组为SNP Calling的最优方案;若物种本种参考基因组不可用,则可考虑使用近缘种的参考基因组,同时建议避免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此项研究强调了参考基因组选择对SNP Calling的影响,丰富了我们对RAD-seq数据分析的理解。
2024-05-07
寄生习性驱动菟丝子属的质体基因组结构变异和基因丢失
旋花科植物的质体基因组结构变异多样,其中结构重排有9种类型和IR边界扩张收缩有6种类型。比较分析显示这些结构变异与寄生生活型转变密切相关,同时IR边界扩张收缩和大重复片段可能加剧了结构变异。菟丝子属的质体基因组退化呈现为渐进式,仅Grammica亚属的Ceratophorae组中三个种中发生大量的基因丢失。
2024-04-26
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起源
东亚东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在中新世中期之后由亚洲热带雨林演变而来。而西南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更为古老,其植物区系成分可能在渐新世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现今西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24-04-22
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包含隐存种,破“中国无根藤单物种”论
研究揭示了无根藤在中国及邻近区域的隐存多样性,打破了“中国无根藤单物种”的原有认知,为寄生植物中隐形物种的广泛存在提供了新证据,并揭示了历史气候变化在推动寄生、半寄生物种分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4-04-03
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解析兰属植物的多样性演化历史
兰属植物多样化速率呈下降趋势,与温度和季风强度变化呈正相关。季风增强提高水热条件可能加快了物种多样化,而随后全球气候变冷可能与多样化速率减缓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生活型从附生到地生的转变可能与适应寒冷环境相关,进而地生兰迁入北部的亚热带生态位。因此,本研究为未来兰属的系统分类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季风活动和温度变化如何影响东南亚植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新的例证。
2024-03-25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保护与恢复目标
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优先保护区的总面积为2467.7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8%。其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先保护面积为2283.04km²;生态廊道的优先保护面积为184.67km²。(2)优先恢复区的总面积为514.67km2,占总面积的2.69%。其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先恢复面积为485.14km²;生态廊道的优先恢复面积为29.53km²。(3)重要的生态廊道有213条,其中物种廊道约占总数的50%;重要的生态踏脚石面积为214.2km²,其中超过1km²的有44个。
2024-03-25
依托生态保护红线推进保护地体系融入公共管理
该研究基于景观与地理空间视角,提出了依托生态保护红线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空间”)与保护地体系在国土空间范畴下进行优化整合,有助于不同功能区的识别和划分,有利于协调保护、发展与公共管理等事宜。
2024-02-19
无刺蜂中发现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新类型
真核生物类群线粒体拥有独立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在真核生物中表现出极高的多样化,其中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是保守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基因组大小为15~18kb,基因含量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 coding genes,PCGs)、2个核糖体rRNA编码基因(ribosomal RNA, rRNAs)和22个转运tRNA编码基因(transfer RNA genes, tRNAs)。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被解码,研究人员发现不少的类群中存在多样化的结构变异和基因重排(通常是tRNA)。为进一步了解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和演化模式,及其对系统发育重建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团队选取3个社会性蜂类类群,无刺蜂(麦蜂族,Meliponini)、熊蜂(熊蜂族,Bombini)和蜜蜂(蜜蜂族,Apini),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发育学框架,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旨在揭示其结构变异和演化历史。
202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