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23日,由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建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队,在西藏登山队的大力协助下,圆满完成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希夏邦马峰古生物科考。
希夏邦马峰位于珠穆朗玛峰西北方向120公里,藏语意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是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之一,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著名高峰。1964年,为配合国家体委组织的希夏邦马峰首次登顶计划,中科院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成立登山科考队,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900米的野博康加勒冰川附近发现了珍贵的高山栎叶片化石。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等据此推测喜马拉雅地区在200万年以来抬升3000米,开创利用植物化石探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古海拔的先河。由于化石产地的海拔极高、气候条件恶劣,对于化石的确切层位、地质年代等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后续的相关研究。
此次科考,15名队员在西藏登山队教练的悉心指导下,做了充分的高山适应训练,在海拔近6000米、极度寒冷缺氧的工作区域扎营,连续徒步奋战数日,厘清一次科考高山栎叶片化石的层位,详细测量产化石的地层剖面,并采集到多份大化石标本、孢粉样品以及年代地层学岩石样品,圆满完成此次科考任务,为今后开展喜马拉雅山脉古植物与古环境的研究积累珍贵的材料。在拉萨期间,科考队员还与西藏登山队进行深入交流,参观珠穆朗玛登山博物馆,深入学习登山健将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
此次科考得到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二次科考办公室、西藏登山队、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西藏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科技部青藏科考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A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在此一并致谢。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植物多样性演化与古环境变化的研究,每年数次进藏开展野外工作,目前采集到6万余份的新生代植物化石标本。近年来,结合地质学、生态学、模型模拟等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和植物多样性演变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证据。
科考队员和牦牛运输队向希夏邦马峰前进营地行进(黄健摄影)
前进营地扎营(黄健摄影)
穿越野博康加勒冰川末端的冰塔林(赵光辉摄影)
采样工作(阿旺扎西摄影)
科考队员合影(赵光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