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0 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 “版纳植物园”)景观生态研究组,携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珠宝首饰实验室,赴勐腊县补蚌村委会会龙村小组,开展 “探秘哈尼文化,守护雨林生态” 主题活动。参加活动的成员由3名同济大学师生、11名版纳植物园师生、7名会龙居民和会龙、补蚌23名小、初、高中生构成,通过 “自然探索+文化体验+生态实践”三位一体模式,探索哈尼族传统智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融合。
一、自然探索:识珍稀植物、学民族文化
早上,版纳植物园贺赫老师,带领参与者走进村寨,讲解了会龙社区种植的望天树、绒毛番龙眼等珍稀濒危植物故事。“这些植物既是雨林生态的基石,也是哈尼族世代守护的文化符号,保护它们就是守护共同的家园。” 贺赫老师一边引导观察植物特征,一边阐释保护意义,呼吁从青少年开始树立生态守护意识。
随后,众人走进会龙村史馆,通过老物件与图文资料,学习村寨发展脉络与哈尼族生活文化传承。
图1、认识身边的珍稀植物
二、文化体验:学哈尼饮食、做生态手作
中午,参与者深入田间地头,体验 “采野菜+学哈尼饮食制作”。从辨认可食用野菜,到跟着村民学习哈尼族特色烹饪手法,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哈尼族 “靠山吃山、惜山护山” 的饮食文化。
图2、正采摘野菜
下午,同济大学师生带来创意手作课程。他们以村寨周边常见的植物及其种子为原材料,指导孩子们制作:雨林手串、雨林项链和雨林生态缸。
“希望通过设计,让生态保护更贴近生活。” 同济师生介绍,植物首饰融入哈尼族“万物有灵”理念;生态缸模拟雨林微环境,能直观展现生物间的依存关系,让环保理念通过手作“看得见、带得走”,更是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纽带。
图3、开展手作课程
三、生态实践:种望天树、植 “乡愁” 记忆
随后,活动参与人员在项目示范基地,共同种植了 2 棵望天树。这两棵树将成为孩子们的“乡愁树”,见证他们与雨林共同成长。项目团队后续将持续维护树木生长,并在村寨开发望天树雨林恢复体验研学课程,让更多的人参与雨林保护。
图4、共同种植望天树
四、自然探索:识珍稀动物、探夜间雨林
夜幕降临,李洪林老师带队开启 “雨林夜游”。手电筒光束下,竹节虫、树蛙等夜行生物相继现身。李洪林老师结合生物习性,生动讲解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奥秘:“每种生物都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就像哈尼族‘神山禁伐’传统,本质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图5、李洪林老师带队 “雨林夜游”
五、带动示范: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赢
本次活动由版纳植物园景观生态研究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自然向善联合主办,以“雨林恢复”为抓手赋能会龙,通过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协同发展,共同为会龙村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步,团队将继续科研赋能会龙,开发研学课程,既助力会龙社区高品质发展,也为其他地方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