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提出了2030目标与2050愿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中,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提升生态连通性与完整性等成为重要抓手。然而,应对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境斑块减少与破碎化等突出问题,如何制定精准、有效、公平、共享的保护与恢复优先计划仍是共同面临的难题。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组博士研究生王杰,以西双版纳为研究案例,通过“生态源地-生态阻力面-生态廊道”范式确定生态网络,构建了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并确定了保护与恢复优先区域,为“昆-蒙框架”的有效落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空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优先保护区的总面积为2467.7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8%,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的东北和西南部区域。其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先保护面积为2283.04km2;生态廊道的优先保护面积为184.67km2。(2)优先恢复区的总面积为514.67km2,占总面积的2.69%,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的中部和东南部。其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先恢复面积为485.14km2;生态廊道的优先恢复面积为29.53km2。(3)对物种迁移与生态系统完整性有重要贡献的生态廊道有213条,其中物种廊道约占各类廊道总数的50%,多位于北部空间距离较近的生态源地间;重要的生态踏脚石面积为214.2km2,其中超过1km2的有44个,主要位于各生态廊道的中部。该研究构建了物种与生态系统的生态网络,并整合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可为西双版纳乃至全球其他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物种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提升、“昆-蒙框架” 优先保护恢复行动目标的落地实施等,提供有效的空间方案。
鉴于此,为促进西双版纳及其他地方生态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提出以下建议:(1)开展“三生”协同示范区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恢复优先行动计划。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人类福祉,从景观层面深入探索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与示范,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恢复计划,有序实现区域“三生”可持续协同发展。(2)强化资源本底调查,优化保护地体系空间布局。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调查与评估,摸清资源本底,优化保护地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3)加强社区公众参与,促进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共赢。加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确保生态保护与地方社区的协同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该成果以Identify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to prioritiz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A case study i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Region, Chin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上。
图1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保护恢复优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