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杂交在气候边缘区表现出明显增强
结果显示,两种榕树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基因流,种间杂交强度在接触带的高纬度区域明显增加,并在接触带的北缘达到顶峰。研究提出两种榕树在雌花期榕果大小、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榕果生长位置、榕树种群密度,以及繁殖物候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种间基因流的不对称性;而繁殖物候的地理变异,以及边缘分布区增强的生态环境挑战,可能导致了种间杂交在接触带中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强。该研究探讨了植物种间杂交的纬度梯度变化,对理解生态环境对杂交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2023-09-08
印缅区植物类群的东-西遗传分化格局
协同进化研究组团队通过广泛的种群采样,对两种榕树在印缅区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和谱系地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两种榕树在印缅区均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遗传分化格局,在中南半岛北部山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但因花粉和种子传播媒介和距离的不同,也导致两种榕树植物存在谱系地理结构的种间差异。该地区典型的季风气候和南北走向山脉,及因此引起的降水从沿海向内陆的逐步减少等,可能是形成植物类群东-西遗传分化格局的重要原因。该研究揭示了印缅区植物类群存在东-西遗传分化格局,对认识印缅区植物类群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2023-06-21
热带、亚热带分布的松属物种遗传结构、群体历史、以及杂交渐渗研究进展
遗传渐渗,即基因通过一种遗传谱系向另一种近缘或远缘的遗传谱系的转移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组合,不仅达到了生物扩充其“基因库”的目的,也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遗传变异材料,从而有利于其适应新的环境。特别是近缘物种间的基因渐渗,其后代谱系携带的适应性渐渗的等位基因可能会表现出一系列与其任一亲本种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甚至会通过重组出现更优于亲本种的适应性特征。
2023-02-10
榕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进展
2022-11-21
榕树-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中伴生微生物研究初探
2022-11-21
蚂蚁-树二分网络的空间变异由自下而上的过程驱动
2022-09-19
两种大蜜蜂跨越两万余年的分布区变化研究
2022-09-16
张亭及导师彭艳琼研究员分获2022年度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优秀导师奖
2022-09-01
第十届国际榕树论坛及“一带一路”国家热带关键类群榕树及榕小蜂研究高级培训班在版纳植物园举办
2022-08-01
气候变化通过级联效应影响榕小蜂群落结构
2022-05-05
高山榕在印缅区未呈现明显的谱系地理格局
2022-02-11
多样性产生多样性:橡胶林中低资源异质性减少了种子筑巢蚂蚁的多样性
2021-11-29
入侵蚂蚁与同翅目昆虫的互利共生:荟萃分析支持共生强化假说
2021-11-18
版纳植物园揭示传粉榕小蜂从互惠共生向欺骗寄生演化的机制
2021-08-03
版纳植物园内发现中国昆虫新纪录科——丝蝽科
2021-03-09
定点突变对谷胱甘肽转移酶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研究
2021-01-12
气候和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对热带雨林和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蝴蝶多样性的影响
2020-10-22
结合基因组和表型分析解析亚热带森林树种麻栎群体的适应性分化
2020-03-13
萤火虫及其成虫生物荧光的系统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9-12-13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进化模式——以榕树-榕小蜂系统为例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