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的传粉榕小蜂被广泛用来研究性比率进化,其偏雌的性比率被认为受膜翅目单双倍体性别决定系统、局域交配竞争及近交的调节。已知进入榕树雌花期隐头果的传粉榕小蜂,优先在短花柱的雌花子房内产下少数的雄卵,然后产多数的雌卵,以至于发育到雄花期的雌蜂占据着不同的空间位置,通常靠近果腔的雌蜂被认为比接近果壁的雌蜂有更多交配机会。然而,传粉榕小蜂的交配行为在性比率研究中还未被关注。
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的彭艳琼等研究人员以对叶榕传粉榕小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行为观察及控制性试验。发现传粉榕小蜂雌雄均可多次交配,绝大多数的雌蜂只交配一次,最多可交配达4次。在榕树雄花期的隐头果内,分布靠果壁的雌蜂,个体小,获交配机会少;而分部于近果腔层的雌蜂,个体较大,获得的交配机会多。当把获得不同交配次数的雌蜂引入雌花期隐头果内繁殖后代时,交配多的雌蜂繁殖更多的后代,而且后代雌蜂数量显著增加,雄蜂数量变化不明显,导致后代性比率更加偏雌性。该研究报道了传粉榕小蜂雌蜂在隐头果内的分布位置,可影响雌蜂个体的大小及获得交配的机会,进而参与其所繁殖后代的性比率调节。同时,雌蜂存在更多的交配机会也弱化了经典局域交配竞争对传粉榕小蜂性比率的调节强度。
相关研究成果以Fig wasps from the centre of figs have more chances to mate, more offspring and more female-biased offspring sex ratio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动物行为学期刊Animal Behaviour上。
榕果内不同层次羽化和交配后的对叶榕小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