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稀树草原可以被定义为树木-草地混合系统,在此生态系统中草本一般是使用C4光合作用途径的C4植物,而树木一般是使用比较古老的C3途径来固碳。现在普遍把稀树草原当作退化的森林,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特有的生态系统,这就对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带来了不少挑战。不少证据表明在人类到来之前亚洲地区已经有稀树草原存在,并且在过去气候条件下,具有更广泛的分布范围。这些证据包括,C4草和哺乳食草动物的化石证据,与其他稀树草原相似的气候条件,在火或者哺乳食草动物压力下所反映的功能多样性,C4草的高多样性以及特有物种具有适应稀树草原环境的火灾历史。
版纳植物园群落生态和保护研究组Kyle Tomlinson研究员与其合作者对亚洲地区稀树草原展开调查研究。研究者通过对亚洲现有稀树草原植被的描述,已经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型(热带落叶阔叶林稀树草原,细叶-有刺植物稀树草原和松属稀树草原),在这些植被中,草是开放林冠下的草本层的主要组成,这与不同树系相关。具有稀树草原特性的火灾历史的特有植物和动物在亚洲的三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被发现。亚洲稀树草原具有显著的草本植物多样性。
基于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稀树草原的气候特征,研究者绘制了亚洲地区稀树草原最可能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亚洲地区稀树草原的气候大多与非洲稀树草原的气候相似,与澳大利亚或者南美洲的不同。研究者还描述了亚洲稀树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不当的火灾和食草动物管理,土地利用形式转化为农业和树木种植,外来木本植物的严重入侵和气候变化下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亚洲地区现有的和可能的稀树草原植被进行正确的鉴定和分布图绘制,这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稀树草原,还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全球范围内的热带稀树草原植被。
该研究以Savannahs of Asia: antiquity, biogeography, and an uncertain future为题在线发表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外籍青年科学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470449)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根据非洲(a),澳大利亚(b)和南美洲(c)气候特征对亚洲稀树草原可能分布预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