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子站群! 2022/04/06 上午9:17:24 星期三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党建专题 > 蔡希陶专题 > 纪念文集

蔡希陶和他的绿色的梦

发布时间:2011-03-01
来源:科普旅游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工作调动,我有幸成为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一员。尽管我没有见过植物园的创始人蔡希陶先生,但从先辈们的讲述和有关他的史料中,我知晓了这位平凡的伟人,更了解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绿色的梦。

每每伫立于创始人蔡希陶先生纪念碑前,我总是按奈不住自己的思绪而浮想联翩。绿色是他的生命,绿色是他的魂,生命之树常绿,他的一生与绿结缘。

时光倒转20世纪,我仿佛看到50年代末期的一天,为了寻找建园的园址,蔡希陶先生站在一座老林覆盖的石灰岩高山上,望着罗梭江在勐仑坝子勾出的一个葫芦形半岛,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他的心已被那个绿色的“葫芦”紧紧拴住。因为在这里,他将实现自己绿色的梦想:创建中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建造一个植物天然大温室。

蔡希陶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小他就热爱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更是喜爱动物。1928年,通过姐夫陈望道的介绍,他从上海来到了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在这里,原本喜爱动物的他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绿色之梦的人生经历从此拉开了帷幕…‥

1932年,一个寒气袭人的早晨,蔡希陶先生受所长胡先骕先生重托,告别了古老的京城,只身闯入了云南这块蛮荒之地。渡过金沙江,踏着越来越深的秋草,他的采集工作一步步深入到了彝族聚居的凉山边缘地带。他以过人的胆识,慑服了黑彝头人,得到了在大凉山地区活动的许可。

眼前是一片莽莽苍苍的大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使得蔡希陶先生兴奋不已,他陶醉了,他不知疲倦和艰苦,甚至生命的危险,在丛林中采集着一份又一份植物标本。从1932年到1937年,他跑遍了云南的三迤(注:清代云南的迤东、迤西、迤南之道,合称“三迤”)。采集植物标本12000余号,共120000余份,第一次向世人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的各大机关纷纷南迁。静生生物调查所在昆明成立了工作站。蔡希陶先生临危受命,带着家人和他的植物学,再次踏上了云南这块红土地。

在当时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的关心和支持下,北郊黑龙潭的一幢庙宇成为了工作站的站址。在这里,蔡希陶先生不仅安置了一批又一批来昆明逃难的科学家,而且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展览室和图书馆,还有冒死收集来的几万号标本,都统统向来昆明的科学家和学生们开放。黑龙潭的那尊破庙,一时成了旧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活动中心。

1938年,蔡希陶先生在黑龙潭创办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任副所长的他在战乱时期挑起这样的担子,实在是艰难。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办过农场,当过鹦鹉店老板;为了农林研究所的生存,他绞尽脑汁,跑遍过昆明大街小巷,收集茶花与美国的科研机构交易,用900美元,扩大了100亩科研基地。

困境中的日子无比艰难,但蔡希陶先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工作,为了云南的烟草事业,从美国引进了大金元著名品种,进行引种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大金元轰动了昆明。今天,烟草已成为云南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旧中国苦苦挣扎了几十年的蔡希陶,终于迎来了祖国的春天、科学的新生。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归入了中国科学院属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工作站主任。1951年8月初,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召开了橡胶会议。这时,昔日的好友,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曾推荐蔡希陶先生任北京动物园的主任,但为了共和国的橡胶,他放弃了回京的机会,继续留在了云南这块红土地上。

为了找到三叶橡胶和宜林地,不惑之年的蔡希陶先生再次请缨出征。他和同事在边境地区不顾残匪的出没频繁,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滇西南等地的山山水水,大小坝子,终于找到了橡胶树和宜林地的线索。这次考察证明了:在我国北纬21℃--23℃之间的广阔土地上,是适宜橡胶栽培生长的地区,从而结束了中国无橡胶宜林地的历史,打破了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橡胶禁运的迷梦。

1956年10月12日,蔡希陶先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他已是功成名就,但对绿色世界的眷恋之情却絲毫未减。为了圆这个绿色的梦,他带着一群刚刚从大学、中学毕业的年轻人,奔向了绿海茫茫的西双版纳。1958年12月,以他为首的开拓者们乘坐独木舟横渡罗梭江,进驻林海莽原的葫芦岛,“十八把大砍刀”劈出了绿色的家园。 1959年元旦那天,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宣告成立,蔡希陶为先生第一任园主任。

1961年4月14日,周总理在州府允景洪接见了蔡希陶先生。总理一番语重心长针对热带雨林保护和利用的谈话,使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如何保护西双版纳特有的自然资源从此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在西双版纳绿色的土地上,蔡希陶先生与同事发现了难以数计的于人类生产、生活有用的植物,引进了许许多多外国的植物加以驯化,在植物分类、植物资源学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寻找南药血竭资源植物,为了抗癌植物美登木的发掘利用,处处充满险恶的深山密林也未能使他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却步,他以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在绿色的大地上写下了一篇充满恢宏气势的“大地论文”……。
为了完成这篇“大地论文”,文革期间飞来的横祸,“海瑞罢官”事件的株连,牛棚、批斗,劳动改造没有使他折腰;疾病的缠身,爱人的病逝,也没有使他倒下。1981年3月9日这一天,蔡希陶先生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五十年充满传奇色彩的绿海生涯结束了。

青山在呼唤,在葫芦岛,他的大部分骨灰掩埋在他亲手栽下的龙血树下,他离不开这片绿色的土地,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挚爱和眷恋之情。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昔日荒凉的葫芦岛如今已是繁花似锦、硕果累累,900公顷的园地上,35个独具科学内涵的植物专类园区,12000多种来自世界热带地区的植物,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犹如一颗镶嵌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绿得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追思无穷,看着蔡希陶先生纪念碑前一股源源涌出的清泉,流进由小而大的水池时,思绪万千的我不禁动情而豁然开朗起来:那汩汩流淌清泉的设计不正是巧妙寓意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小到大、由名不见经传到闻名遐尔的发展历程吗!

是啊,葫芦岛也正因为有了蔡希陶与一代又一代植物学工作者而变得 “人杰地灵”,名声鹊起。而他的绿色的梦也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

附件: